看到头条上有很多人推荐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他是如何写传记的
若要读传记文学,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一定不要错过。他的16部传记作品,以及特写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和自传《昨日的世界》,都如同其中短篇小说,技巧纯熟精湛,风格独具一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非常值得一读。至于茨威格是如何写传记的,则关涉到他传记文学的写作思想,主要有在以下4点:1、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把传主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来透视其心理、性格和精神;2、在传主的选择上,不是一味地为伟大人物、英雄人物作传,而是选择那些虽然充满悲剧色彩或者是失败者,却以自己的言行对时代、对历史发生影响的人物;3、尽可能搜集所有可能得到的传主材料,并对材料保持存疑态度,用公正客观的态度追根溯源,挖掘事实;4、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大量删减,善于舍弃,力求精炼。我将从这4个方面出发,回答第一个问题。传记文学创作必然涉及到作者对历史、历史人物的理解和看法。茨威格对历史就有其自己鲜明而独特的观点,他在《明天该怎样编写历史》一文中认为:“历史是人类全部经验的总和,教育年轻人,历史课始终都是最重要的功课。”因此,他主张用崭新的观点来编写历史,把人类生活看成是走向人道主义、走向全面发展的进步过程,而不是看成一种停滞现象;编写历史所突出所强调的事件,首先都应当是有助于最后实现文明的。明天的历史必须用这种精神编写,写成人类进步的历史,好推动我们自己前进,他说:“我们所要的新历史,编写时必须站在文化所达到的高度上,必须考虑到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这跟以往所编写的历史不同,那只不过是民族史、战争史。”茨威格出于人道主义情怀和世界主义理想,对于历史进程中的战争也有着与过去根本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重大的战役尽管不回避,但也不再当做一个民族最有积极意义的成就来评价。”他进而提出在书写历史的时候,要力争不把历史写成战事年表,写成流血的传统意义的暴力循环,而写成人类沿着往上攀登的一条阶梯。所以,他要求的历史书,不会是为赞美个别民族,而是为友好地赞誉全人类服务的。由于茨威格有这样的历史观,所以他在传记《罗曼·罗兰》中,热情地赞美作为“欧洲的良心”的罗曼·罗兰自始至终都忠于自己的信仰,毫不动摇地坚守人道主义理想,一生都在为建立一个没有阶级之分、人种之分、民族之分、国家之分,大家都是世界公民,都是兄弟姐妹的理想世界而不懈奋斗。同时茨威格认为,人是时代的产物,是时势造英雄,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过它,并且人的道德,人的感情,也像人的自身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他的这种历史观具有明显的历史唯物主义色彩,这也决定了其传记写作常常是把传主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来透视其心理、性格和精神。比如《一个政治家的画像——约瑟夫·富歇》就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代的历史背景上,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对约瑟夫·富歇这个“千面人”、“变色龙”的心理、性格和言行进行解剖的。而在《精神疗法》中则是先简明扼要地回顾医学的发展历史,勾勒“精神疗法”何以出现的,然后才在此历史背景和前提下写梅斯梅尔是通过内心暗示来增强人的健康意志,玛丽·贝克-艾迪是通过氯仿麻醉使信仰达到极度兴奋,而弗洛伊德则是通过自我认识并进而由此来自我消除被无意识困扰的内心。被誉为“古代传记家之王”的普鲁塔克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劣迹并不总是体现在他们最杰出的成就里。相反……不太显眼的行为,片言只语,一句玩笑却常常揭示出一个人的真实性格。同样的,茨威格也认为,瞬间决定历史、细节决定成败,他认为充满戏剧性和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一生中和历史的进程中都是难得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就会决定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进程,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基于这样的认识,茨威格在传记中又特别重视从细节入手来分析解剖传主的心理、性格和言行,探求那些历史人物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发生影响或不发生影响的原因,并透过传主的心理、性格和命运来透视和折射历史。玛丽·安托内特像比如,在他笔下,从发现太平洋到拜占廷城门下的血腥战斗,从滑铁卢的最后一秒钟到美国西部发现黄金,从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到抢先抵达南极点,从玛丽·安托内特新婚之夜到她被处死,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明就里被捕并被判处死刑到最后一瞬间在刑场上获赦,甚至革命领袖一生中最富戏剧性的一次旅行等等,莫不是从细微处人手来窥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一个一个微妙的瞬间和细节都被茨威格准确捕捉、再现、分析和解剖,并延长或放大富有历史意义的心理、动作或事件,做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述,从而写出鲜活而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我们看到,这些历史人物的背景仍然是具体时代或某一国家的历史,只不过观察和解读的视角在茨威格这里改变了而已。茨威格在传记中常常是很少去描写传主的丰功伟绩,而更多的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细枝微节来作为传主心灵的证据并以此来展现传主的心理、个性、性格、人格和命运,但却让我们对历史、对历史人物有了新的理解和重新的认识。茨威格始终忠于自己的和平主义理想、人道主义情怀和世界公民信念,他是自由理念和人道精神的追求者和殉道者,加之他对历史的独特看法和理解,就影响到其传记文学创作时关于传主的选择。他曾在《昨日的世界》中明确地说:“从来不愿意去为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而始终只着眼于失败者们的悲剧……在我的传记文学中,我不写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物,而只写那些保持着崇高精神的人物。”同时他在为外国的作品或人物写评论或传记时,始终把探求那些作品或人物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发生影响或不发生影响的原因作为己任。正因如此,茨威格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历经十年之久于1920年完成的《三大师》中的传主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分别属于法国、英国、俄国。这在当时彼此仇杀的那样一个年代里,身为奥地利人的茨威格却选择了当时一时成为“敌对”国家的三位杰出作家作为传主,为他们树碑立传,这样选择和传写的目的和意图是不言自明的。纵观茨威格传记文学作品中的传主,诸如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卡萨诺瓦、斯汤达、列夫·托尔斯泰、伊拉斯谟、卡斯特里奥、玛丽·安托内特、玛丽亚·斯图亚特、麦哲伦等,他们大多是失败者或充满悲剧色彩但却保持着崇高精神的人物。茨威格在传主的选择上绝不是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出于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谅解、仁爱、宽恕、牺牲精神,故而洋溢着浓烈的人情味,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理想。这也正如他所说的:“作为记载史实的历史学家,又作为热爱人类,希望引导人类走向完美的人,不可能给伟大的人物作传。”茨威格传记文学中传主的选择,其倾向性、目的性、寓意性是极其鲜明突出的,与其和平主义理想、人道主义情怀和世界公民信念是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茨威格认为,传记作者要像警察一样,搜集所有可能得到的材料,去询问那些同时代的人,甚至要到现场去,试着找到蛛丝马迹,尽可能揭露事实。但是,时代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唾手可得,而是必须挖掘,要把堆积在它上面的那些谎言和歪曲的垃圾统统清理掉,它才能显露出来。在茨威格看来,传记作家首先应尽可能搜集材料,挖掘真实情况。茨威格为了写作“巴尔扎克”,几十年都在阅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搜集有关资料。茨威格的住宅简直就是一座巴尔扎克博物馆、档案馆,到处都是有关巴尔扎克的专论、资料。在传写文学艺术家时,茨威格既搜集相关资料,还认真阅读作者的作品,他在谈到《三大师》时就说“这三篇文章以对作品的了解为前提”。在面对丰富而大量传记材料时,茨威格始终坚持对材料“存疑态度”和尽力进行验证,而且他严格遵守一个原则:“决不采用任何一个由刑讯、恐吓或逼供得到的证词,一个真正寻求真理的人决不会认为屈打成招的供词是真实可信的。同样,对密探和使臣的报告,作者也是在经过极其慎重的选择后才偶尔采用,并对每一份文件都取存疑态度。”茨威格告诫人们读历史不能深信不疑,而是应当好奇般地加以怀疑,因为看来是铁面无私的历史依旧屈从于人类对传奇和神话的强烈爱好——它有意和无意地把少数几个主角加以英雄化,而把日常生活的主角,第二流和第三流的英雄人物推到黑暗之中。因此要对它加以验证和把它本来的工作恢复到它的历史标准。比如,苏格兰女王《玛丽亚·斯图亚特》“生活中的谜常常是矛盾的”,没有哪一位贵族女性像她那样众说纷纭,她被人们视为“欧洲历史上最美的贵族女子”、“不列颠历史上最不幸的统治者”、“天生的坏女王”、“爱情狂徒”、“弱智的宫廷阴谋家”、“坚定的天主教殉道者”、“谋杀亲夫的冷血奸妇”等等,角色反差如此之大,评价如此之矛盾,并不是有关她的史料缺乏,恰恰是因为资料太多了。茨威格在写作《玛丽亚·斯图亚特》前,面对大量的、互相矛盾的资料,他以质疑的态度,认真而慎重地审视那些成千上万的文件、信札、报告和审讯记录的。并且茨威格还认为,人的天性本来就是如此:处在两种人、两种思想和两种世界观之间争论存在还是毁灭,几乎都摆脱不了诱惑,不是站在这一边就是站在那一边,不是承认这个对就是承认那个不对,不是认为这个有罪就是认为那个无罪。因此,茨威格多次强调面对有关传主的众多资料,应该尽可能公正、客观而无先入之见地追根溯源,弄清事实的真实原委。同时,茨威格还认为描写人是很不容易的。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个谜,不仅别人猜不透,自己也猜不透。所以,进行传记文学创作就必然要对有关传主的众多资料进行判断、选择。茨威格对材料的判断、选择,则往往是从传主心理、性格逻辑来决定资料的选择与取舍的。比如在传写《玛丽亚·斯图亚特》时,茨威格认为“那些十四行诗以及大部分‘首饰盒信件’是真实的”,因为他是经过严格的审核、考究才这样认为的。同时,茨威格还认为决定取舍的根本准则,便是那种行为在心理上是否符合整个性格。在人物传记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茨威格则往往是先把能够使用的资料都写进作品中,再修改删减,大胆舍弃,力求精炼。他说:“在写作一部传记作品时,我首先把一切想到的可供我使用的文献资料上的细节利用起来。”如在《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写作过程中,为了确定她个人的开销,茨威格把她的每一笔账目都核对过,他曾研究了当时所有的报纸和小册子,仔细查阅了诉讼的所有卷宗。茨威格无论是写作人物传记,还是创作小说、戏剧,他都一贯反对繁琐冗长,主张简明扼要,追求轻快流畅。在传记里,任何冗长烦琐、空洞铺张、晦涩朦胧、含混不清、不明不白,以及一切画蛇添足之处都会使他感到烦躁。他说:“只有每一页都始终保持、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到最后一页的书,才会使我感到完全满足。而到我手里的全部书籍中,有十分之九我认为描写过多,对话啰嗦。”本着对一切烦琐和冗长所抱的警惕性,茨威格在创作的最初,总是信手写来,轻松自如,任笔驰骋,下笔千言万语,把心中的构思和思想一古脑儿倾泻在纸上。茨威格说:“我一遍又一遍地推敲各种表达,这是一项……不停地去芜存精、不断地对内部结构进行精练的工作……在不影响作品的准确性,同时又能加快节奏的情况下,找出可以删减的一句话,或者哪怕是一个字。在我的创作中,最使我感到有兴味的就是这种删减工作。”茨威格就曾宣称自己找到了“善于舍弃”的艺术。正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勇于舍弃、力求精炼,毫不吝啬地删除一切繁杂冗长、含混不清之处,严格地去粗存精,耐心地精雕细刻,所以茨威格的众多人物传记则篇幅短小精悍而极少有长篇大作。总之,在以上4个方面的写作思想指导下,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不仅有人物生活的历史大背景,更有跌宕起伏、撕裂心肺的矛盾与感情纠葛,情节环环相扣,心理剖析丝丝入扣,文字简练有力,结构严谨有序。他常常以传主的心理、性格及命运为核心,从历史的深层披沙沥金,从而发掘出无数鲜活生动的细节,进而在人与历史相交汇的点、面、线上设置情节、铺陈叙事,人物、事件、细节等交织发展,彼此制约,立体地、多线地建构起悬念迭出、荡人心魄的故事链条,因而其传记叙事既具有张力又具有戏剧性。我们也可以从其传记中体味和感受到传主的生命气息、性格气质、精神光泽、人格魅力。所以,读茨威格的传记作品,值得我们废寝忘食。回答完毕。
如何评价甘地
甘地,尊称圣雄甘地,是现代印度的国父,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甘地被称作“非暴力不合作之父”,他认为,真正的强大不是暴力,而是非暴力,暴力在本质上才是虚弱的表现;坦然接受暴力打击的人,他身上就蕴藏着比任何暴力都更加强大的力量。甘地说:“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意味着以人的全部心灵来反对者的意志。只要在这种人类法则指导下进行斗争,哪怕一个人也能反抗非正义帝国的全部权力”。而非暴力抗争的实践者都能在参加之后感到自己比参加之前更加有力、更加强大,从内心得到喜悦,体会到一种美好。第二次世界大战,印度成为英国在远东对本的重要堡垒,而甘地也看到了争取印度独立的绝佳时机,再次号召群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决定不帮助英国人打仗。当时英国殖民当局邀请出面调和。1940年,国民派遣考试院院长戴季陶访问印度。戴季陶见到了甘地,并向甘地说明了抗战的形势,谁知道甘地讲了一番让人大跌眼镜的话。甘地说:“人要是有我这般非暴力的信念,就不要抵军!有4亿人,给他们2亿杀,当血流成河时,日本人就怕了。如果这样做,日本人就会成为的奴隶。”对英国统治者来说,当他们统治时,非暴力是受欢迎的,再退一步说,英国也不可能去杀这么多的印度人。但日本人呢?只能说甘地命好,碰到的是英军,要是碰到日本人,估计印度早就灭国了。他的思想之所以被英国人扶持,原因就在于印度国内有暴力反抗运动,只好拉一派打一派。英国人在1942年之前虽然挺烦甘地,但觉得他还算是“自已人”,因为只要有他的存在,印度人几乎组织不起任何有效的抵抗运动。几万人出来站在街头任你打,任你踢,有时还真的会让你觉得下不了手。甘地也曾劝告捷克人、波兰人和犹太人以非暴力反抗纳粹,他还赞扬投降的法国政治家们“接受不可避免的结果,拒绝做一场愚蠢的的帮凶”。当丘吉尔呼吁民众奋起反抗纳粹时,他却倡导“你们可以邀请和墨索里尼随意征服你们的国家,征服你们被称作属地的国家。你们也可以让德国人跨们美丽的宝岛,占领你们的无数富丽堂皇的名胜古迹。让他们任意占领吧,但你们决不可丧失心志”。他还曾经在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时,发表声明,敦促埃塞俄比亚人要“任人宰割”。他解释说,任人宰割的结果比反抗效果大......他还说犹太人应当集体,让全世界觉察到的暴行。战后,他辩解道:反正犹太人要被纳粹杀掉,不如死得更有意义一些。想像一下,如果他代表到英国去开独立大会。英国方面在会上强调:“我们的首要责任就是承认,不只有一个,而是几个。一个汉人的,藏族的,蒙族的,回族的……总之,所有的都要被尊重与关注,而不只是一个。”各位作何感想?
巴以矛盾缘何而起
与巴勒斯坦国地图巴以矛盾的根本性缘由,简而言之,就是:领土、宗教、民族、大国利益。在这背后,幕后主要黑手主要是一个搅屎棍、一个霸主——地球搅屎棍、破落帝国英国,点燃了巴以的导火索;地球霸权成为的保护国后,一味偏袒,屡次在巴以中火上浇油,使巴以成为无解的死结!毫不夸张地讲,在美国的霸权彻底丧失,彻底回归门罗主义,军事政治势力缩回北美之前,巴以的矛盾、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唯一的疑问,就是占据下风的巴勒斯坦仅存的少量领土是否会被完全吞并,是否能撑到这一天的到来?如果撑不到这一天的到来,那时候就不再存在巴勒斯坦国(),巴以矛盾就会随着巴勒斯坦的消失而烟消云散,从而成为阿以——与阿拉伯之间的。实际上,这也是次级终极战略目标——用战争手段,不断吞并巴勒斯坦领土;用各种手段,让巴勒斯坦消失,吞并巴勒斯坦的所有领土,迫使巴勒斯坦人加入国籍,或者离开这片土地,就像两千年前,犹太人离开这片土地一样。只要欧美列强,特别是美帝还能在这个地球上作威作福,巴以矛盾、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巴以之间就不可能真正的和解,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那么,举世关注的巴以矛盾、又是缘何而起的?根本性原因有领土之争、民族之争、宗教之争,以及大国之争。 图中绿色为巴勒斯坦人控制区、白色为人控制区先讲巴以的领土之争:巴勒斯坦地区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巴勒斯坦(含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不算约旦的话,该地的面积只有2.7万平方公里,比海南岛还小(海南岛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公元前30世纪,阿拉伯人的祖先——闪米特族的迦南部落,从阿拉伯半岛迁徙到巴勒斯坦地区定居,成为该地的最早土著。公元前20世纪,犹太人的祖先,原本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闪米特族的另一个部落,居住在现在的巴士拉地区,在部族首领的带领下,沿着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商路迁徙,辗转于地区,最后也移民到这一地区,定居了下来,成为了这片土地的第二批土著。公元前10世纪, 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同一个祖宗的犹太人与迦南人爆发了战争,犹太人打败了迦南人,建立了第一个犹太国家——希伯莱王国。几十年后,也就是公元前926年,希伯莱王国搞内讧,成两个小小国,北部的叫做王国,南部的称为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和586年,这两个犹太王国分别被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消灭,此后的两千多年再也没有犹太人国家,直到成立。此后,巴勒斯坦地区先后被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等外族侵略、占领,巴勒斯坦人、犹太人生活在蛮族的统治之下。1916年,英国从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手中接管巴勒斯坦地区,成了英国的有一个殖民地。二战后的英国,实力大幅衰退,无力再统治世界各地的大片殖民地,做了一回甩手掌柜,将巴勒斯坦扔给联合国处理,在美国、苏联这两个霸权的操纵下,了“分治协议”,把巴勒斯坦地区(不含约旦)一分为二:人口占2/3的阿拉伯人只分得巴勒斯坦面积的43%的领土,面积1.15万平方公里,多数是贫瘠之地,更要命的领土还被分割成互不相同的几块,要互联互通得仰仗犹太人恩赐;而人口只占1/3却分得57%的领土,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是肥沃的沿海地带。而巴勒斯坦地区的首要城市、面积约为176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则交给联合国托管。美国、苏联搞的这个“分治协议”,使了2000年的犹太人为复国终于变成现实而狂欢;而阿拉伯人却愤怒不已。因此,极不公平的“分治协议”为日后的巴以领土之争,埋下了祸根。与巴勒斯坦的首要矛盾,就是这两个民族都对这个地区的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要求!为此,爆发了五次的中东战争。战争的结果,巴勒斯坦的大片领土被吞并了,现在的巴勒斯坦国的实际控制领土为2500平方公里(含加沙地区面积365平方公里)。巴勒斯坦国的领土从“分治协议”时的1.15万平方公里,如今只剩2500平方公里,被吞并了9000平方公里;而的领土,从最初的1.52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42万平方公。随着巴以再起,是不是又一轮的蚕食、吞并巴勒斯坦国领土的游戏再现?巴勒斯坦国还有多少领土可以丧失?其次,巴以的宗教:巴勒斯坦地区的首要城市耶路撒冷,与巴勒斯坦都宣称是他们的首都——巴勒斯坦宣布东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而1980年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自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后,耶路撒冷一直由实际控制。耶路撒冷是宗教之母,在此先后诞生了世界上最主要的三个一神教:犹太教、教、教,而教、教都脱胎于犹太教,也就说,这三个一神教的很多教义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在于有的一神教后来对教义做了改良与新的解释,而有的一神教的教义从古至今都一模一样。耶路撒冷先后孕育了三个一神教,因此,这座古老的城市,被这三大宗教尊奉为共同 的“圣城”,至今接受着来自世界20多亿教徒的顶礼膜拜。1967年,阿以的“六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 以军占领整个耶路撒冷,全体将士涌往西墙祈祷、哭泣,泪如雨下,因此,西墙被称为哭墙。由此,犹太教认为, 耶路撒冷是上帝的恩赐、祖先的固土、犹太教的圣地。《圣经》记载,巴勒斯坦的伯利恒(巴勒斯坦中部城市,人口约3万,穆斯林占多数,犹太人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大卫王就是伯利恒人,目前,控制着伯利恒的进出口)是耶稣的诞生地。成年后的耶稣在耶路撒冷传教,被罗马总督钉死在十字架上,3天后耶稣复活,第40日。公元33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在耶稣墓地特建了一座教教堂——复活教堂,纪念耶稣。由此,教认为,耶路撒冷是其创始人耶稣传教、牺牲、复活、的地方,是教的圣城。同时,耶路撒冷被教认为是该教的第三大圣地(第一圣地为沙特的麦加、、第二圣地为沙特的麦地那),建有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教、教这三个一脉相承的一神教,都根据各自的宗教传闻,都把耶路撒冷尊为圣城,致使使耶路撒冷成为巴以的焦点。前断时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首都,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引爆新一轮的巴以。而以土耳其为首的组织,与美国针锋相对,在前些天开会,宣布东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首都。第三、是巴以的民族:巴以矛盾的另一个根源是犹太族与阿拉伯族的,彼此间争夺的是生存权、发展权,存亡大计,谁也无法做出巨大让步。最后,是大国的利益:巴以矛盾的其他根本,就是大国的利益,这些大国都把巴以双方当作博弈的棋子,把巴勒斯坦地区作为他们争夺利益的一个战场。20世纪,英国、美国、苏联等大国,先后在巴勒斯坦地区搅和,不断激化巴以矛盾,让巴以一直持续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只不过增加一些搅屎棍而已,比如地区大国俄罗斯、土耳其、沙特等等。前段时间,特朗普宣布耶路撒冷为的首都,并宣称要把美国驻大搬迁到耶路撒冷,再次点燃巴以,巴勒斯坦国宣称美国已经丧失了巴以公正调停人的身份后,土耳其、俄罗斯先后跳出来“主持正义”:土耳其召集组织的50多个穆斯林国家召开会议,回应美国的决定,并宣布东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俄罗斯总统普京公开表态,说愿意成为巴以矛盾的调停人;欧盟老大德国,也即将出场,代表欧盟介入巴以矛盾……阅读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本头条号:飞狼, 或头条号内搜索用户:飞狼。
朵颜三卫的命运最终如何
感谢悟空问答邀请。所谓“朵颜三卫”,指的是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五月,明廷为了安置大量的蒙古降人,设立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于兀良哈之地(大致在以今嫩江为中心的区域),所以又称兀良哈三卫。设立三卫是明朝取代元朝统治之后,防御北元南下,加强边地统治的重要举措之一。《四镇三关志·夷部考》:二十二年,以降众胡,诏兀良哈地置三卫于横水之北,曰朵颜,曰福余,曰泰宁,以降胡脱鲁忽察儿、海撒男奚、阿札失里为三卫头目,世官指挥同知为藩。“朵颜三卫”在设置之后,在明朝的国力处于上升期时,一度非常恭顺,在洪武年间和永乐的前、中期确实起到了抵御北元和鞑靼的作用。在靖难之役中,又出其部落的蒙古骑兵帮助明成祖夺取皇位,可以说是从龙之臣,为了封赏三卫之功,明成祖将大宁卫内徙,将旧大宁之地割予朵颜三卫驻牧。《明史·卷三百八十二》:成祖复选其三千人为奇兵,从战。天下既定,徙宁王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遂尽割大宁地畀三卫,以偿前劳。得到在旧大宁驻牧的许可,朵颜三卫不断南下,与明朝的蓟镇相邻,在之后也给明朝的边防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当时的蒙古草原还并存着鞑靼和瓦剌两方,这两方彼此展开混战,还时不时袭扰明边,而朵颜三卫虽然臣服于明朝,但实际上心有不甘,往往会在瓦剌、鞑靼、明朝三方之间左右骑墙。具体在永乐年间,与明朝的关系开始走向不稳定。所谓“当成祖之世,已烦驾驭,厥后更为叵测”。在永乐十七年之后,勾结鞑靼阿鲁台,屡次进攻明边,不胜其扰的明成祖于永乐二十年率军北征,重创朵颜三卫。《国榷·卷十七》:上率骑追奔三十余里,抵其巢,斩首虏数十,生获其党伯儿伯克等,尽收其人口、牛、羊、驼、马,焚其辎重兵器。其后,朵颜三卫与阿鲁台关系破裂重新归附明朝,但又于宣德三年再次反叛,被明宣宗击破,是为宽河之役。而此时鞑靼部汗王阿鲁台继续攻打朵颜三卫,为了自保,又一次归附明朝,得到了明宣宗的宽宥,“诏蠲三卫罪,以自新”。在明朝的打击下,鞑靼势力衰退,瓦剌部趁势而起,瓦剌部也先一代枭雄,志在统一全蒙古并恢复“大元天下”,驻牧于蓟镇边外的朵颜三卫自然是其对象。大致在正统九年之前,也先开始了对朵颜三卫的拉拢工作,娶泰宁卫首领拙赤之女为妻,以朵颜三卫为耳目,刺探明朝动向,“阴为之耳目”,正统十四年,在朵颜三卫的协助下,又酿成了明朝建国以来的最大惨剧,即土木堡之变,所谓“土木之变,颇闻三卫为也先向导”。当然,也先并不满足对三卫的控制,而是想彻底吞并,于是在进攻明朝的同时也开始攻杀三卫,朵颜、泰宁不得已投降瓦剌,福余远避脑温江。与此同时,由于不满也先统治,朵颜三卫开始重新与明朝交好,将瓦剌的情报输入明朝,并请求准许在紧急情况时,“得近边屯牧”。也先死后,鞑靼再次崛起,鞑靼的最高权力为权臣孛来所掌握,在孛来的拉拢下,朵颜三卫又与其勾结了起来,双方联合对明朝的边境进行骚扰。《国榷·卷三十四》:已亥,报虏孛来纠朵颜三卫窥边。《国榷·卷三十四》:三月,申朔,虏孛来构朵颜三卫苦堆等九万余骑入辽河。成化初年,鞑靼另一权臣毛里孩起兵攻杀孛来,于是朵颜三卫又“西附毛里孩”,与其一起进犯明境。其后鞑靼满都鲁汗、亦思马因汗,相继崛起,不停的蚕食朵颜三卫,在他们的打击下,朵颜三卫处境极其困难,所谓“三卫达子近被北虏抢杀,备极艰窘”。成化十六年,蒙古中兴之主达延汗巴图蒙克继位,在他主政后,开启了统一战争,打破了蒙古四分五裂的局面,将蒙古各部统一,此时朵颜三卫就成了达延汗治下的六万户之一,即兀良哈万户。在达延汗死后,由于草原分封制的不稳定性,蒙古重新进入了局面,蒙古各部又开始互相攻杀,蒙古本部大汗直属部落察哈尔部首领达赉逊库登汗(达延汗重孙,明人称之为打来孙)因被蒙古右翼万户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俺答)和鄂尔多斯部首领巴尔苏·博罗特(吉嚢)逼迫,不得不迁徙部落于辽东,察哈尔万户的迁徙,给朵颜三卫带来了第一次重大打击,察哈尔万户开始兼并三卫中的福余卫和泰宁卫。根据明朝奏报显示在嘉靖三十年,察哈尔万户就已经开始了兼并战争。《全边略记·卷一》:近年小王子打来孙侵于三岔,与泰(泰宁)仇杀,避入夹墙,亦已复故地矣。三卫贡口如常,初未告警。其在辽属夷称虏患者,即二卫。不过攻杀泰宁、福余卫的可不仅是察哈尔部,还有内喀尔喀和科尔沁部也开始对上述二卫进行吞并,基本在万历年以后,二卫已经融入融入以上三部。而三部之中最强的朵颜部从嘉靖三十一年开始,也处于东西蒙古的剿杀中。土默特部俺答汗、喀喇沁部老把都、察哈尔部聚众边外,“虏俺答、把都儿、打来孙等聚蓟州近边,谋犯喜峰口”,但是这三部并未对明朝进行进一步侵犯,倒是在同一时期朵颜三卫向明朝告急,由此可知土默特、察哈尔、喀喇沁这三个万户已经开始了对朵颜卫的兼并战争,以下是嘉靖三十一年的巡抚吴嘉会的奏报。《四镇三关志·制疏考》:朵颜三卫夷人近因北虏逼胁,般移邻边躲住,日逐乞赏不绝,乞议发银两济用,等因,各到臣。在嘉靖三十四年,从明人的奏报上看,朵颜卫已经基本被吞并完成,已经和蒙古本部合流,进犯明边,所谓“往年外夷尽被胁从,部落远徙,或为向导,或随抢掠”。蒙古本部不仅用武力控制朵颜三卫,还与其进行双向联姻加快朵颜三卫的融合程度,即蒙古本部的公主嫁给朵颜三卫贵族,而朵颜三卫贵族的公主给蒙古封建主做妾,这种双向联姻导致蒙古本部和朵颜三卫的关系更加紧密。《卢龙塞略·卷十五》:其种最贵者为之婿,虏酋岁至祭天以往来其部落。而次则奉女为嬖只,嬖只者,妾也。而明朝由于嘉靖年间,军事力量急剧衰退,根本就没有能力干预蒙古事务,只好坐看朵颜三卫被蒙古各部融化吞并,当然这也是朵颜三卫的唯一选择。《石匮书·卷二百七十一》:嘉靖中,与北虏未婚媾,时时导虏寇边。诘之,辄支吾对:“我不能为我主,与婚女媾求好而已。”所以“朵颜三卫”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就已经被土默特部、察哈尔部、喀喇沁部、科尔沁部、内喀尔喀部瓜分吞并,融入蒙古本部之中。其实在明末清初时,明人的史籍里就有“朵颜三十六家”的称呼,“三卫”变成“三十六家”也能看到明人对朵颜三卫被各部瓜分的情况是稍有了解的。当然,最后漠南蒙古被清朝征服,那些并入漠南蒙古的朵颜三卫部众自然也成为了清廷管治下的蒙古人众,所谓“明未亡而插(察哈尔)先毙,诸部皆折入大清”。引用文献:《明史》、《国榷》、《石匮书》、《全边略记》、《卢龙塞略》、《山中闻见录》、《四镇三关志》、《天下郡国利病书》、《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史料》
基辅迈丹事件是什么
2013年11月,基辅迈丹广场爆发活动,的原因是总统亚努科维奇决定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放弃加入欧盟。实际上,这个决策根本就没什么问题,只是一个国家方向上的选择,乌克兰也只能选择一方。另外乌克兰的工业体系和俄罗斯是一个整体,都曾是苏联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决定了乌克兰的工业如果不和俄罗斯企业合作的话,乌克兰的工业设施将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实际上乌东地区制造的各种机械零部件,最大买主就是俄罗斯。而乌克兰想要完成自己的飞机船舶等大件制造,很多关键的设备和零部件同样也需要从俄罗斯进口。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工业是打断骨头连着筋,根本分不开,而代表工业区的亚努科维奇,自然会倾向于俄罗斯。但是这个决策却得罪了占人口多数的西乌克兰人,这些人亲西反俄,一直幻想着加入欧盟,获得欧盟的经济援助,过上发达国家的日子。终究幻想依然是幻想,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欧盟深受债务危机影响,怎么可能再接纳一个4000多万人口,经济在欧洲垫底的乌克兰呢?然而基辅活动很多人其实是被煽动的,这些人根本不管亚努科维奇决策的对错,他们只要发泄愤怒,毕竟乌克兰贫富差距太大,他们的日子过得也太惨。另外,迈丹广场者有1万多人,都是来自于乌克兰西部的失业青年,他们不白,组织者会给他们发钱。可以说街头也是一份赚钱的工作,并且被反俄寡头利用了,成为了攻击亚努科维奇的工具。最开始的,亚努科维奇没当回事,他希望寄托在美国和欧盟身上,没有及时采取清场活动,一直处于妥协的态势,收回了自己的很多倒向俄国的政令。他这样一搞,反对派更猖獗了,逐渐演变成暴力活动,亚努科维奇彻底失去对局势的掌控。别看亚努科维奇贵为一国总统,实际上,他对于国家的掌控实际上是非常弱的,简单的风吹草动就了。乌克兰是一个从头到脚都被各种寡头控制的国家,寡头们不仅在行业上有划分,在每个地区同样是占山为王,如同封建领主一样。他们是否服从,那就要看的政策符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亚努科维奇的总统也就当到头了,也不敢在基辅继续待下去了,不然的话下场肯定会很惨。好在亚努科维奇跑得比较快,这所有的媒体没有发现前,他先是跑到了乌东地区,之后几天又在俄罗斯特工的护送下逃到俄罗斯,自此很少再露面了。而亚努科维奇的这一次逃走,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整套行政班子都走了,又下了一大堆职位,国家行政部门一度走向了瘫痪。而亚努科维奇这样做也是无可厚非,因为后上台的人肯定会对原团队进行清洗。而新上台的反对派,大多数都是西方支持的街头政治起家的人,根本没有行政管理经验。乌克兰新成立后,尤先科和刚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季莫申科都靠边站了,可以说,新的班子根本都没有真正过管理过国家。所以乌克兰当局才做出了外人看似很震惊的事,那就是不顾国家团结,新各部门领导几乎全部来自于西乌克兰,第1项决议就是取消保障非乌克兰语种的权利法案,实际上就是禁止说俄语。对于乌克兰人来说,这太难了,俄乌两国的文化是分不开的,乌克兰境内的20%的俄罗斯族人说俄语,多数的乌克兰人也说俄语,包括这些极右翼的反俄派也说俄语。可以说这一项政令,加剧了乌克兰的混乱。还有更让人震惊的举措,那就是要公开给纳粹,纵容光头党搞暴力活动,有差别的对境内的俄罗斯族和前国家公务员搞秋后算账。还有就是彻底的倒向西方,为了换得美国几句口头支持,那就把自己仅剩下的33吨黄金运往美国。而新上台总统波罗申科,在重新改组的乌克兰内阁中,新内阁的部长10个有三个是外国人。可以说,新对于国内局势稳定,民族和解,从来都没有兴趣,走得越来越极端。2014年4月,乌克兰东部城市敖德萨,一直忠于亚努科维奇的民兵组织在营地遭到极右翼武装人员的攻击,由于这些民兵并没有多少武器,他们逃进了旁边的工会大楼,结果大楼被人纵火,而楼里的人的逃出来后,就遭到了右翼武装人员的射杀。根据适合乌克兰官方公布的数据,这一事件有46人死亡,非官方数据是100多人死亡,而幸存的人员却没有经过审判,直接被逮捕入狱。而进行这次行动的极右翼武装分子,就在西乌克兰成为英雄。这是什么?明显是民族仇杀。正是这一事件为导火索,引爆了乌克兰火药桶。乌东人不能再忍受乌西人的了,那就开始打内战吧。首先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自治共和国,先后组建了自己的民兵组织,由于乌克兰的工业区都在东部,而且以军工为主,这些地方都有大量的军火库。民兵组织先攻占了军火库,取得了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武器装备,之后就宣布独立建国。随后乌克兰当局宣布独立的两个共和国是反叛行为,2014年5月份,乌克兰国内的武装开始了。那就在此时,有“糖果大王”之称的寡头波罗申科上台当总统。在乌克兰就是这样,你越有钱你越能当权,你越当权你才越有钱。波罗申科在新一届的总统竞选中花费是其他所有候选人的三倍,所以他能够当选上总统。这样来看,乌克兰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更像一种封建国家,这个封建国家不是指的我国的封建时代,而且类似于春秋战国分封诸侯的时代,每个寡头都是一个封建领主,总统就是最大的封建领主,被其他领主所承认。乌克兰的也是如此,里面掺杂着各种寡头的势力,每个部队都有自己所效忠的寡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秩序可言。所以在顿巴斯开始后,乌克兰当局投入战场的士兵都是新招募的,根本没有经过像样的训练。而且部队的成分太杂,上下没有隶属关系,有乌克兰军,也有寡头们的雇佣兵,以及极右翼的武装力量,在战场上也是谁打谁的。这简直就是一帮乌合之众,无组织无纪律,没有一个核心指挥,战斗力自然是很低下。打不过东乌克兰的民兵武装。东乌克兰民兵之所以战斗力较强,那是因为这些人大多数是东部的产业工人出身,而且是军工产业里的工人,组织纪律性是先天性的,对武器的使用和装配更是轻车熟路,不是一帮西乌克兰农民可以比的。当然东乌克兰的民兵组织成分也比较复杂,有工人、知识分子和东乌克兰寡头组成。这些人群体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工人要求的是恢复自己在苏联时期的福利体系、停止私有化。而寡头的诉求自然是恢复自己的财富和权力,知识分子更理想化,想要把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建立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他们的利益诉求,都有一个大敌人,那就是西乌克兰的势力,所以暂时就能够团结在一起对抗乌克兰当局。而对于乌克兰东部的局势变化,普京有一套自己的战略安排,那就是从地缘安全角度考虑,给予乌东地区支持。至于乌东地区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那就不在俄罗斯的考虑范围内,是内部妥协,还是怎么办,都自己内部商量吧。俄罗斯只需要乌东地区这块屏障,来掌控乌克兰局势不至于失控,底线是不允许乌克兰加入北约,这是核心的利益诉求,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所以乌东地区两个共和国宣布独立后,乌克兰乱局就已不可避免,可能会有短暂的缓和,但核心矛盾却是无解的,终点就是战争。加上外国还有俄罗斯这个急需要缓冲区的大国,也注定了乌克兰持续混乱的命运。而这一次的俄罗斯军事行动,也只不过是此前的战略延续,这个就是映衬的那一句话,昨日之因,今日之果。乌克兰这个地方注定是悲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