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游戏网:纯净绿色软件游戏下载网站

电脑软件| 软件合集| 最近更新|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手游攻略 > 三国志14孙霸(康熙的大儿子为什么不能做太子)

三国志14孙霸(康熙的大儿子为什么不能做太子)

2023-07-03 11:05:35

康熙的大儿子为什么不能做太子

爱新觉罗·允(胤)禔是康熙的庶长子,母亲是纳喇氏。纳喇氏一共生了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是承庆,是康熙实际上的第三子,但由于早殇未序齿。十一年,她生下皇长子,也就是胤禔。而在二十年纳喇氏晋升为惠妃,位居四妃之首,这以后她还抚养了皇八子胤禩。

三国东吴主帅


古代皇帝的长子,哪一位结局最惨

从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到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清朝共计传承12位帝王,除了晚清时期的同治、光绪、宣统三位帝王未曾生育,共计产生了9位皇长子。可除了咸丰皇帝的皇长子兼独子载淳,得以顺利登基为帝,却也身染“不能明言之病”于19岁早早驾崩外,其余8位皇长子竟无一位落得善终!甚至,就算按照序齿来算的皇长子,也无一例外地或早夭、或被杀、或圈禁,无一善终。

努尔哈赤的皇长子褚英,被圈禁而后赐死;皇太极的皇长子豪格,被多尔衮陷害致死;康熙皇帝的皇长子承瑞,2岁早夭,序齿皇长子胤褆被圈禁至死;雍正皇帝的皇长子弘晖8岁早夭;乾隆皇帝的皇长子永璜,23岁抑郁而终;嘉庆皇帝的皇长子穆郡王,2岁早夭;道光皇帝的皇长子奕玮,23岁仓储离世;咸丰皇帝的皇长子同治皇帝,年仅19岁便身染“痘疾,人疑其为病”而早早驾崩。

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致使清代皇帝的皇长子们毫无例外地落得悲惨命运?

除了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自皇太极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皇帝一直严格奉行“早婚早育”的原则,以求多育皇嗣,为皇族血脉开枝散叶。14岁成婚,14岁生育的顺治皇帝;12岁成婚,12岁生育的康熙皇帝为清朝后世帝王做了一个非常不利的表率。

未达到成熟的生育年龄,非但会对孕妇造成极大的伤害,大大提高难产死亡率,同时也会大大增加胎儿的死亡率。顺治皇帝、康熙皇帝的皇长子早夭,就是“早婚早育”带来的负面典型。

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自入关后,满族文化逐渐被中原地区强大的汉文化影响、同化、融合。并未明确制定皇位传承制度的清王朝,自然而然的受到了前朝历代皇位传承制度的影响。因此,前朝历代之“立嫡”、“立长”的皇位传承原则,也成为了清朝皇帝选择皇位继承人的主要依据。

有鉴于此,占据“立长”优势的皇长子自然就会生出仅次于嫡出皇子的夺嫡,甚至将嫡出皇子视为自己夺嫡过程中最大的对手,阴谋阳谋、明争暗夺。清朝皇帝最忌夺嫡行为,更忌因夺嫡行为带来的皇权威胁和挑战。所以,对于积极夺嫡的皇长子,清朝皇帝一般都会采取高压压制和严厉惩治,以至于他们落得悲惨结局。

努尔哈赤的皇长子褚英、康熙皇帝事实上的皇长子胤褆、雍正皇帝事实上的皇长子弘时、乾隆皇帝的皇长子永璜,就是因为夺嫡之心,触及了皇权底线而被严厉惩治,或处死、或圈禁,或被政敌所害,不得善终。

虽然对皇长子的夺嫡之心有所防范,但作为年龄最长的皇子,清朝皇帝都会将他们刻意培养成其余皇子的表率,以高要求、高标准,严格约束和教导皇长子。再加上,如果按照“立嫡”原则选择皇位继承人不成,清朝皇帝一般都会将视线锁定在“立长”原则上,也会对皇长子提出更高要求。

年龄最长,原本就代表着犯错机会最多,最容易得到皇帝训斥或惩治,再加上皇帝的高要求、高标准,皇长子想要在皇帝面前落得一个好形象,实在是太难。道光皇帝的皇长子奕玮,就是清朝皇帝因恨皇长子“不成钢”而对其严惩,乃至一脚踢中要害,不治身亡的代表例子。

后记

生在皇家,皇长子虽然占据着年龄最长的巨大优势,但因为清朝皇帝“早婚早育”的婚姻态度;“立长”皇储选择原则的负面影响;再加上皇长子面临的高标准、高要求;清朝的皇长子们,即使没有夺嫡之心,也终将难以落得善终。

同治皇帝,作为清朝唯一一位正儿八经以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长子,虽然因为独子身份,顺利承继皇位,却也因为诸多原因落得19岁崩逝的悲惨。“物极必反”,或许用到清朝皇长子的身上,最为合适。

参考文献:《爱新觉罗宗谱》、《清史稿·皇子世表》

历史上排行老四的皇子好像都很厉害,大部分都做了皇帝是吗

皇子,顾名思义,那就是皇帝的儿子(追封的皇帝也算);秦王嬴政于秦王二十六年(前221年)平定山东六国、统一华夏后,以自己的德业和功劳无与伦比、所谓“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因此在“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建立了“皇帝”的称谓,作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纪年也从“王某年”改为了“始皇某年”。而始皇帝的儿子们,其称号也从“王子”(公子)升级为“皇子”。

从始皇帝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开始,中华历代正统王朝共计经历十九朝(秦、汉、魏、晋、宋(刘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宋(赵宋)、元、明、清);而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也都学着始皇帝的做法,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以显示“君权天授、抚荫万民”的至高无上地位。同样道理,后世皇帝的男性子嗣,也都被称为“皇子”。

自始皇帝开始,至末代皇帝宣统帝为止,中华历代(正统)王朝一共有皇帝(后世史书所承认)二百九十六人(地方割据及僭越者不计其内)。其中:

秦代二人(秦三世子婴并未称皇帝);

两汉合计二十六人(孺子婴只称皇太子,海昏侯刘贺、北乡侯刘懿不被承认为正统皇帝);

魏五人(蜀汉、吴合计六人);

两晋合计十五人(赵王司马伦不被承认为正统皇帝);

十六国合计四十五人(十六国中,部分国家君主并未称帝,止称王);

南朝宋齐梁陈合计二十七人(含后梁);

北朝三魏一周一齐合计二十四人(北魏元恭、元朗、元脩,北齐高延宗、高绍义不被承认为正统皇帝);

隋代三人(皇泰主杨桐、秦王杨浩不被承认为正统皇帝);

唐代二十一人(含则天皇帝武曌,唐隆帝李重茂不被承认为正统皇帝);

五代梁唐汉晋周合计十三人(后梁郢王朱友珪不被承认为正统皇帝);

十国合计称帝者十九人(十国大部分君主并未称帝、止称王,南唐李煜止称江南国主);

两宋合计十八人(元懿太子赵旉不计入内);

辽金西夏合计二十九人(北辽建福帝耶律淳不被承认为正统皇帝,西辽诸帝不计入内);

元代十五人(北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益宗脱古思帖木儿不计入内);

明代十六人(南明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永历帝朱由榔不计入内);

清代十二人(含后金汗努尔哈赤);

既然有这么多的皇帝,那么他们所拥有的皇子数量也是相当可观,除了少年夭折、一生无嗣者之外,皇帝之中,只有极少数者只诞育了一位(平安长大)的皇子,如宋真宗、明孝宗、清文宗等。其他大多数能够正常诞育子嗣的皇帝,都会拥有相对平民而言、数量非常多的皇子,这也是皇室在瓜迭繁衍中所占据的优势。

皇子之中,将来总有一位是要承袭皇位、入继大统、成为下一任皇帝的。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宗法原则,一般都是皇帝的嫡长子才能继承皇位,其他皇子至多也只是一个亲藩(或者普通宗王)。但在实际中,皇帝的嫡长子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能够顺利继位,或是英年早逝、或是获罪被废,或是将储位传给后裔后,又被其他宗室兄弟夺去皇统传承,最终被某一位兄弟(或者其他宗室)取代了大宗位置。

在并非嫡长的皇子中,取代原先的嫡兄(弟),而成为新一代皇帝之人,不在少数。下面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即以皇帝非嫡的“第四子”(指平安长大、已经序齿的排行)加以推断,看看中华历代皇帝的第四子,最后的人生际遇都是怎样的,其中又有多少人得以入继大统、登基称帝。

当然,全部皇帝的数量,是二百九十六人,如果把这些皇帝的“第四子”情况一一加以列举,那么本文的篇幅未免太过于拖沓冗长了;因此,这里仅仅选取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八代中华大一统王朝作为介绍对象(三国时代由于太过出名,也一并列入),将这八代的全部皇帝一一列出,看看他们的“第四子”,最终的结局是怎样、最后能够入继大统的概率是多少,也算是在特殊的历史方面做出一点特别的个人研究了。

一、秦:

1、始皇帝嬴政:始皇帝虽然有二十多个儿子,但由于秦末乱世,导致后世史书中记载的缺失,因此到底哪一位皇子才是他的第四子,目前已经不可考了,始皇帝皇四子不明。

2、二世皇帝嬴胡亥:史书中,没有记载二世皇帝有后嗣,其子不可考(如果有的话)。

二、汉:

1、高皇帝刘邦:第四子为孝文皇帝刘恒;刘恒先为代王,后在高后八年(前180年)由群臣拥立登基,这是第一位以“皇四子”身份入继大统的皇子。

2、孝惠皇帝刘盈:第四子为后少帝刘弘;刘弘先封襄城侯,后进位常(恒)山王,高后四年(前184年)被立为皇帝。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太后去世后,刘弘被元老功臣们诛杀。

3、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都是幼年遇害,没有后裔。

4、孝文皇帝刘恒:第四子是梁怀王刘揖,年少去世,事迹不显(其实孝文皇帝还有另外四个皇子,为代王时,由疑似为吕氏的王后所生,登基后皆夭折,其内因不可说)。

5、孝景皇帝刘启:第四子是鲁恭王刘余,平淡一生,事迹不显。

6、孝武皇帝刘彻:第四子是广陵厉王刘胥,觊觎皇位,最终事败。

7、孝昭皇帝刘弗陵:早逝、无子。

8、孝宣皇帝刘询:第四子为东平思王刘宇,无甚事迹。

9、孝元皇帝刘奭:只有三位皇子,无第四子。

10、孝成皇帝刘鹜:无嗣。

11、孝哀皇帝刘欣:无嗣。

12、孝平皇帝刘衎:少年夭折,无嗣。

13、光武皇帝刘秀:第四子为孝明皇帝刘庄,承继光武皇帝大统,总揽威柄,权不借下,不愧明君。

14、孝明皇帝刘庄:第四子为乐成靖王刘党,事迹不显。

15、孝章皇帝刘炟:第四子为孝和皇帝刘肇,正身履道,以奉大业,承袭皇统、尽职尽责。

16、孝和皇帝刘肇:只有二子序齿(其余皆早夭),无第四子。

17、孝殇皇帝刘隆:一岁半即夭折,无嗣。

18、孝安皇帝刘祜:只有一子,即孝顺皇帝刘保。

19、孝顺皇帝刘保:只有一子,即孝冲皇帝刘炳。

20、孝冲皇帝刘炳:幼年夭折,无嗣。

21、孝质皇帝刘缵:被大将军梁冀毒弑,早夭无后。

22、孝桓皇帝刘志:仅有三位公主,无皇子。

23、孝灵皇帝刘宏:只有两位皇子,无第四子。

24、少帝(弘农王)刘辩:被董卓废黜、毒杀,无后。

25、孝献皇帝刘协:共有七位皇子,但排行不明;魏受汉禅后,诸皇子事迹皆不显。

三、魏(附蜀汉、吴):

1、魏文帝曹丕:第四子为东武阳怀王曹鉴,一生默默无闻。

2、魏明帝曹叡:只有三位皇子,皆早夭,无第四子。

3、齐王(邵陵厉公)曹芳:被废、无后,但好歹善终。

4、高贵乡公曹髦:不满司马氏专权,奋起反抗,不幸被杀,无后。

5、魏元帝曹奂:子嗣不明,禅位给司马氏后善终。

附:蜀汉

1、昭烈帝刘备:只有三位皇子,无第四子。

2、后主刘禅:第四子为新平王刘瓒,随后主投降后,死于永嘉之乱中。

附:吴:

1、大帝孙权:第四子为鲁王孙霸,因觊觎皇位,和太子孙和相互倾轧攻讦,被孙权赐死。

2、会稽王(候官侯)孙亮:被废后(或者毒杀),无子嗣。

3、景帝孙休:第四子名孙 (读音卯,字打不出),末帝孙皓即位后封陈王,事迹不显。

4、末帝孙皓:孙皓共有三十四子,排行不明,或许的第四子封陈留王,其名不详。

四、隋:

1、隋文帝杨坚:第四子为蜀王杨秀,被兄长炀帝杨广所猜忌,长期软禁,与炀帝同时死于江都之变。

2、隋炀帝杨广:第四子为赵王杨杲,与炀帝同时死于江都之变,年仅十二岁。

3、隋恭帝杨侑:禅位给李唐,退位后早逝,无嗣。

五、唐:

1、唐高祖李渊:第四子为齐王(巢剌王)李元吉,参与兄弟相争,死于玄武门之变。

2、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为魏王(濮王)李泰,参与夺嫡,失败后被降爵、贬出朝,不过善终。

3、唐高宗李治:第四子为许王李素节,高宗宫人所出,不得喜,最后被武曌缢杀。

4、唐中宗李显:第四子李重茂,即唐隆帝,被叔父唐睿宗、姑母太平公主废黜,随即去世,死因成谜。

5、唐睿宗李旦:第四子为岐王隆范(李范),一生富贵安宁,善终,追赠惠文太子。

6、唐玄宗李隆基:第四子为棣王李琰,平平淡淡,无著名事迹。

7、唐肃宗李亨:第四子为卫王李佖,早逝,无事迹。

8、唐代宗李豫:第四子为睦王李述,事迹不显,平安善终。

9、唐德宗李适:第四子为虔王李谅,史料记载不详。

10、唐顺宗李诵:第四子为溆王李纵,一生平庸,善终到老。

11、唐宪宗李纯:第四子为深王李悰,平庸无事迹。

12、唐穆宗李恒:第四子早夭、无名,史料记载不详。

13、唐敬宗李湛:第四子为纪王李言扬,少年早逝,无后。

14、唐文宗李昂:仅二子,无第四子。

15、唐武宗李炎:第四子为德王李峄,史料不详。

16、唐宣宗李忱:第四子为夔王李滋,青年时期去世,无后。

17、唐懿宗李漼:第四子为威王李偘 ,史书记载不详。

18、唐僖宗李儇:仅二子,无第四子。

19、唐昭宗李晔:第四子为沂王李禋,死于九曲池之变中,无后。

20、唐昭宣帝李柷:少年时禅位给朱温,随后被鸩杀,无后。

附:武曌:第四子为唐睿宗李旦(指亲生儿子,非指唐高宗诸皇子中排行第四者),两度为皇帝,性格恬淡,禅位给儿子李隆基后退位为太上皇,平安终老。

六、宋:

1、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为秦惠康王赵德芳,早逝,后世艺术作品中“八贤王”的原型,后裔子孙赵伯琮被宋高宗收为养子,得以承袭皇位,即宋孝宗。

2、宋太宗赵炅:第四子为商恭靖王赵元份,宋英宗本生祖父,悠闲富贵一生,后裔入继大统。

3、宋真宗赵恒:第四子为信王赵祉,幼年夭折,无后。

4、宋仁宗赵祯:只有三位皇子,皆早夭,无第四子。

5、宋英宗赵曙:第四子为益端献王赵頵,事迹不显,籍籍无名。

6、宋神宗赵顼:第四子为褒王赵伸,早殇,无后。

7、宋哲宗赵煦:只有独子赵茂,且早夭,无第四子。

8、宋徽宗赵佶:第四子为荆悼敏王赵楫,早夭无后。

9、宋钦宗赵桓:只有三位皇子,无第四子。

10、宋高宗赵构:亲生子一、养子一,无第四子。

11、宋孝宗赵眘:第四子为邵悼肃王赵恪,早夭、无后。

12、宋光宗赵惇:只有两位皇子,无第四子。

13、宋宁宗赵扩:第四子赵觌,早夭,名系追赠。

14、宋理宗赵昀:三子皆早夭,无第四子。

15、宋度宗赵禥:第四子为岐冲靖王赵锽,早夭,无后。

16、宋恭帝赵显:幼年降元,少年出家,中年被赐死,无后嗣。

17、宋端宗赵昰:幼年薨逝,无后。

18、帝昺:崖山之战中投海自尽,年幼无后。

七、大元:

1、元太祖铁木真:第四子为元睿宗(追尊)拖雷,元世祖以下元朝皇帝之直系祖先,名声显赫,世系绵长。

2、元太宗窝阔台:第四子为哈剌察儿,生平不显,史料不详。

3、元定宗贵由:只有三位皇子,无第四子。

4、元宪宗蒙哥:第四子为昔里吉,事迹不详。

5、元世祖忽必烈:第四子为北安王那木罕,事迹不显。

6、元成宗铁穆耳:诸子中唯皇子德寿史料有记载,其余诸子无名,不知排行。

7、元武宗海山:仅二子(元明宗和世㻋、元文宗图帖睦尔),无第四子。

8、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只有两位皇子,无第四子。

9、元英宗硕德八剌:不幸遇弑,无后嗣。

10、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第四子允丹藏卜,早夭、无后。

11、天顺帝阿速吉八:遇、失踪,无后。

12、元明宗和世㻋:只有二子(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元宁宗懿璘质班),无第四子。

13、元文宗图帖睦尔:仅有三位皇子在史书中有记载,其余诸子无传,排行不明。

14、元宁宗懿璘质班:在位五十三天病逝,年幼、无后嗣。

15、元惠宗(顺帝)妥懽帖睦尔:《元史》记载其仅有皇子三人,但外国史书中说元顺帝第四子为峦峦,至正十三年(1353年)奉诏前往高丽,娶高丽女金氏,其后史料中没有记录。

八、大明:

1、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即明成祖(太宗)朱棣,永乐大帝威名赫赫、北伐南征、修永乐大典、建造新都、是最后一位名副其实的汉人大帝,也是所有皇四子中,成就、功业、文治武功最高者,出类拔萃、实至名归。

2、明惠帝朱允炆:只有两位皇子,无第四子。

3、明成祖朱棣:第四子为朱高燨,幼殇,无封、无后。

4、明仁宗朱高炽:第四子为蕲献王朱瞻垠,十五岁早逝,无后。

5、明宣宗朱瞻基:只有两位皇子,无第四子。

6、明英宗朱祁镇:第四子为许悼王朱见淳,两岁夭折,无嗣。

7、明代宗朱祁钰:仅有独子朱见济,无第四子。

8、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为兴献王朱祐杬,明世宗朱厚熜生父,明世宗即位后追尊为明睿宗,入太庙接受供奉(大礼议)。

9、明孝宗朱祐樘:只有两位皇子,无第四子。

10、明武宗朱厚照:无子,绝嗣。

11、明世宗朱厚熜:第四子为景恭王朱载圳,“素谋夺嫡”,无子、除国。

12、明穆宗朱载坖:第四子为潞简王朱翊鏐,事母以孝,事兄以忠,一生富贵悠闲,平安善终。

13、明神宗朱翊钧:第四子为沅怀王朱常治,早夭、无后。

14、明光宗朱常洛:第四子为怀惠王朱由模,五岁夭折,无后。

15、明熹宗朱由校;只有三位皇子,无第四子。

16、明思宗朱由检:第四为永王朱慈炤,甲申之变后失散于民间,辗转逃难至浙江余姚,隐姓埋名六十余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踪迹暴露,逃至山东汶上后被捕,随即被清廷杀害。

九、大清:

1、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子为镇国克洁将军汤古代,平平常常,事迹不显,善终。

2、清太宗皇太极:第四子为辅国公叶布舒,一生平淡,无甚事迹。

3、清世祖福临:第四子荣亲王,早殇、无嗣(福临宠妃董鄂氏所生,假如不死,极有可能继位)。

4、清圣祖玄烨:第四子(序齿)为清世宗胤禛,四爷的故事,耳熟能详、尽人皆知,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5、清世宗胤禛:第四子为清高宗弘历,乾隆帝在无数的“戏说”中,早就成为了现代影视作品中的帝王描写主角第一人,也不必多说。

6、清高宗弘历:第四子为履亲王永珹,温文尔雅、颇具才华,出继高宗十二叔履亲王允裪为嗣孙,中年去世,一生平安。

7、清仁宗颙琰:第四子为瑞亲王绵忻,得仁宗喜爱,几乎取代次兄绵宁,成为皇储,可惜英年早逝,儿子无嗣,直系后裔断绝。

8、清宣宗旻宁:第四子为咸丰帝奕詝,平庸软弱、才具不备,勉强治国、内外交困,“秋狝”围场时驾崩,儿子也短命,绝嗣。

9、清文宗奕詝:仅有两位皇子,无第四子。

10、清穆宗载淳:无后、绝嗣。

11、清德宗载湉:无后、绝嗣。

12、宣统帝:无后、绝嗣。

以上,就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含三国)八代大一统中华王朝中,所有(正统)皇帝的“皇四子”情况汇总,其中:汉文帝、汉明帝、汉和帝、明成祖、清世宗、清高宗、清文宗是以“皇四子”的身份最后入继大统;唐睿宗情况特殊,是以母亲武曌的“皇四子”、而不是以父亲唐高宗的“皇四子”身份成为皇帝;另外,汉后少帝刘弘也是“皇四子”身份,不过在曹魏代汉之前,他的皇帝身份都不被承认。而元睿宗拖雷、明睿宗朱祐杬两人,因为儿子登基成为皇帝,也在身后被追尊为帝。

总体来说,以“皇四子”身份最终继承大统的皇帝,在所有皇子中数量还是比较少,不是皇位传承的主流;但其中的汉文帝、明成祖、清世宗、清高宗四位,在历代皇帝的排名中,都可以进入前二十名(尤其是汉文帝、明成祖,能进前十),这也算是给“皇四子”这个名号,大大争光了。

三国演义中的所有人物的名字

蜀书:1.刘焉-字君郎
  2.刘璋-字季玉
  3.刘备-字玄德
  4.刘禅-字公嗣
  5.刘永-字公寿(刘备之子,刘禅之弟)
  6.刘理-字奉孝(刘备之子,刘禅之弟)
  7.刘璿-字文衡(刘禅之子)
  8.诸葛珪-字君贡(诸葛亮之父)
  9.诸葛亮-字孔明
  10.诸葛乔-字伯松,本字仲慎(本为诸葛瑾之子,後过渡於诸葛亮)
  11.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之子)
  12.关羽-字云长
  13.张飞-字益德
  14.马超-字孟起
  15.黄忠-字汉升
  16.赵云-字子龙
  17.庞统-字士元
  18.-字孝直
  19.许靖-字文休
  20.麋竺-字子仲
  21.孙乾-字公祐
  22.简雍-字宪和
  23.伊籍-字机伯
  24.秦宓-字子敕
  25.董和-字幼宰
  26.刘巴-字子初
  27.马良-字季常
  28.马谡-字幼常
  29.陈震-字孝起
  30.董允-字休昭
  31.陈祗-字奉宗
  32.吕乂-字季阳
  33.彭羕-字永年
  34.廖立-字公渊
  35.李严-字正方(後改名为平)
  36.刘琰-字威硕
  37.魏延-字文长
  38.杨仪-字威公
  39.霍峻-字仲邈
  40.霍弋-字绍先(霍峻之子)
  41.王连-字文仪
  42.向朗-字巨达
  43.张裔-字君嗣
  44.杨洪-字季休
  45.费诗-字公举
  46.杜微-字国辅
  47.周群-字仲直
  48.杜琼-字伯瑜
  49.许慈-字仁笃
  50.孟光-字孝裕
  51.尹默-字思潜
  52.李撰-字钦仲
  53.谯周-字允南
  54.郤正-字令先
  55.黄权-字公衡
  56.李恢-字德昂
  57.吕凯-字季平
  58.马忠-字德信
  59.王平-字子均
  60.张嶷-字伯岐
  61.蒋琬-字公琰
  62.费禕-字文伟
  63.姜维-字伯约
  64.邓芝-字伯苗
  65.张翼-字伯恭
  66.宗预-字德豔
  67.廖化-字元俭(本名淳)
  68.杨戏-字文然
  69.糜芳-字子方---------------------------------------------------------------------------------
  吴书:1.孙坚-字文台
  2.孙策-字伯符(孙坚之子)
  3.孙权-字仲谋(孙坚之子,孙权之兄)
  4.孙亮-字子明(孙权之子,排名最小)
  5.孙休-字子烈(孙权之子,排名第六)
  6.孙皓-字元宗(孙权之孙)
  7.刘繇-字正礼
  8.刘岱-字公山(刘繇之兄)
  9.太史慈-字子义
  10.士燮-字威彦
  11.孙静-字幼台(孙坚之季弟)
  12.孙瑜-字仲异(孙静之子)
  13.孙皎-字叔朗(孙静之子,孙瑜之弟)
  14.孙奂-字季明(孙静之子,孙皎之弟)
  15.孙羌-字{圣壹}{圣台}(孙坚同产兄)
  16.孙贲-字伯阳(孙羌之子)
  17.孙辅-字国仪(孙羌之子,孙贲之弟)
  18.孙翊-字叔弼(孙权之子,孙策之弟)
  19.孙匡-字季佐(孙权之子,孙翊之弟)
  20.孙河-字伯海(本姓俞氏,孙策爱之,赐姓为孙)
  21.孙韶-字公礼(孙河之侄)
  22.孙桓-字叔武(孙河之子)
  23.张昭-字子布
  24.张承-字仲嗣(张昭之子)
  25.张休-字叔嗣(张绍之子,张承之弟)
  26.顾雍-字元叹
  27.顾邵-字孝则(顾雍之子)
  28.顾谭-字子默(顾邵之子,顾雍之孙)
  29.顾承-字子直(顾谭之弟,顾邵之子,顾雍之孙)
  30.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
  31.步骘-字子山
  32.会稽-焦征羌
  33.张紘-字子纲
  34.秦松-字文表(与张紘同郡,并与紘见待於孙策)
  35.陈端-字子正(与张紘同郡,并与紘见待於孙策)
  36.严畯-字曼才
  37.裴玄-字彦黄
  38.程秉-字德枢
  39.阚泽-字德润
  40.薛综-字敬文
  41.薛莹-字道言
  42.周瑜-字公瑾
  43.鲁肃-字子敬
  44.吕蒙-字子明
  45.程普-字德谋
  46.黄盖-字公覆
  47.韩当-字义公
  48.蒋钦-字公奕
  49.周泰-字幼平
  50.陈武-字子烈
  51.陈表-字文奥(陈武之庶子)
  52.董袭-字元代
  53.甘宁-字兴霸
  54.淩统-字公绩
  55.徐盛-字文向
  56.潘璋-字文珪
  57.丁奉-字承渊
  58.朱治-字君理
  59.朱然-字义封(朱治姊子也)
  60.朱绩-字公绪(朱然之子)
  61.吕范-字子衡
  62.吕据-字世议(吕范之子)
  63.朱桓-字休穆
  64.朱异-字季文(朱桓之子)
  65.虞翻-字仲翔
  66.陆绩-字公纪
  67.张温-字惠恕
  68.骆统-字公绪
  69.陆瑁-字子璋(陆逊之弟)
  70.吾粲-字孔休
  71.朱据-字子据
  72.陆逊-字伯言
  73.陆抗-字幼节(陆逊之子)
  74.陆景-字士仁(陆逊之子,陆抗之弟)
  75.孙登-字子高(孙权之长子)
  76.谢景者-字叔发
  77.孙虑-字子智(孙权之子,孙登之弟)
  78.孙和-字子孝(孙权之子,孙虑之弟)
  79.孙霸-字子威(孙权之子,孙和之弟)
  80.孙奋-字子扬(孙权之子,孙霸之弟)
  81.贺齐-字公苗
  82.全琮-字子璜
  83.吕岱-字定公
  84.周鲂-字子鱼
  85.锺离牧-字子干
  86.潘濬-字承明
  87.陆凯-字敬风(陆逊之族子)
  88.陆胤-字敬宗(陆凯之弟)
  89.是仪-字子羽(本姓氏)
  90.胡综-字伟则
  91.徐详者-字子明
  92.吴范-字文则
  93.刘惇-字子仁
  94.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之长子)
  95.聂友-字文悌
  96.滕胤-字承嗣
  97.孙峻-字子远(孙坚弟孙静之曾孙)
  98.孙綝-字子通(与峻同祖)
  99.濮阳兴-字子元
  100.王蕃-字永元
  101.楼玄-字承先
  102.贺邵-字兴伯
  103.韦曜-字弘嗣
  104.华覈-字永先----------------------------------------------------------------------------------
  魏书:P.S.吕布、董卓等人因其记载列於此书中,因而列出
  而不是代表吕布等人属於魏的势力因为的魏太多,所以唔隔行
  1.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曹嵩之子)
  2.曹节字元伟
  3.曹腾字季兴(曹节之子)
  4.曹嵩字巨高(曹腾之养子,夏侯惇之叔父)
  5.乔玄字公祖
  6.韩馥字文节
  7.孔骸字公绪
  8.王匡字公节
  9.桥瑁字元伟
  10.袁遗字伯业
  11.刘岱字公山
  12.徐璆字{孟平}{孟玉}
  13.郗虑字鸿豫
  14.潘勗字元茂
  15.韩遂字文约
  16.金禕字德禕
  17.耿纪字季行
  18.金邈字文然(金禕之子)
  19.金穆字思然(金禕之子,金邈之弟)
  20.魏讽字子京
  21.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
  22.曹叡字元仲(曹丕之子)
  23.郝昭字伯道
  24.秦朗字元明
  25.张茂字彦林
  26.曹芳字兰卿(曹叡之养子)
  27.张特字子产
  28.郭脩字孝先
  29.讳髦字彦士(曹叡之孙,曹霖之子)
  30.应余字子正
  31.董卓字仲颖
  32.何进字遂高
  33.周毖字仲远
  34.伍琼字德瑜
  35.孙瑞字君荣
  36.孙萌字文始(孙瑞之子)
  37.袁绍字本初
  38.袁安字邵公(袁绍之高祖父)
  39.袁成字文开(袁安之孙)
  40.母班字季皮
  41.田丰字元皓
  42.审配字正南
  43.逢纪字元图
  44.袁谭字显思(袁绍之子)
  45.袁熙字显奕
  46.袁尚字显甫(袁绍之子,袁谭之弟)
  47.韩珩字子佩
  48.袁术字公路
  49.陈温字元悌
  50.陈瑀字公玮
  51.日磾字翁叔
  52.刘表字景升
  53.韩嵩字德高
  54.傅巽子公悌
  55.吕布字奉先
  56.张邈字孟卓
  57.陈宫字公台
  58.陈登字元龙
  59.臧洪字子源
  60.公孙瓒字伯珪
  61.关靖字士起
  62.陶谦字恭祖
  63.张杨字稚叔
  64.眭固字白兔
  65.公孙度字升济
  66.张鲁字公祺
  67.夏侯惇字元让
  68.夏侯楙字子林(夏侯惇之子)
  69.韩浩字元嗣
  70.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惇之族弟)
  71.夏侯霸字仲权(夏侯渊之子,排名第三)
  72.夏侯威字季权(夏侯渊之子,夏侯之弟)
  73.夏侯惠字稚权(夏侯渊之子,夏侯、夏侯威之弟)
  74.夏侯和字义权(夏侯渊之子,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之弟)
  75.夏侯称字叔权(夏侯渊之子,排名第三)
  76.夏侯荣字幼权(夏侯渊之子,夏侯称之弟,排名第五)
  77.夏侯湛字孝若(夏侯威之孙)
  78.曹仁字子孝
  79.曹纯字子和(曹仁之弟)
  80.曹洪字子廉(曹操之从弟)
  81.曹休字文烈(曹操之族子)
  82.曹肇字长思(曹休之子)
  83.曹摅字颜远(曹肇之孙)
  84.曹真字子丹(曹操之族子)
  85.曹爽字昭伯(曹真之子)
  86.杨伟字世英
  87.邓颺字玄茂
  88.丁谧字彦靖
  89.丁斐字文侯(丁谧之父)
  90.毕轨字昭先
  91.李胜字公昭
  92.李休字子朗(李胜之父)
  93.桓范字元则
  94.鲁芝字世英
  95.杨综字初伯
  96.何晏字平叔
  97.夏侯尚字伯仁(夏侯渊之从子)
  98.夏侯玄字太初(夏侯尚之子)
  99.许允字士宗
  100.许奇字子泰(许允之子)
  101.许猛字子豹(许允之子)
  102.许遐字思祖(许奇之子)
  103.许式字仪祖(许猛之子)
  104.王经字{彦伟}{彦纬}
  105.崔洪字良伯(崔赞之子)
  106.荀彧字文若
  107.荀淑字季和(荀彧之祖父)
  108.荀爽字慈明(荀彧之叔父)
  109.荀靖字叔慈(荀淑之子)
  110.张衡字正平
  111.严象字文则
  112.韦康字元将
  113.荀衍字休若(荀彧之第三兄)
  114.荀谌字友若(荀彧之第四兄)
  115.荀闳字仲茂(荀谌之子)
  116.荀融字伯雅(荀衍之孙)
  117.荀恽字长倩(荀彧之子)
  118.荀俣字叔倩(荀彧之子,荀恽之弟)
  119.荀诜字曼倩(荀彧之子,荀俣之弟)
  120.荀寓字景伯(荀俣之子)
  121.荀顗字景倩(荀彧之子,荀诜之弟)
  122.荀粲字奉倩(荀彧之子,荀顗之弟)
  123.荀頵字温伯(荀恽之孙)
  124.荀崧字景猷(荀頵之子)
  125.荀羡字令则(荀崧之子)
  126.荀攸字公达(荀彧之从子)
  127.荀昙字元智(荀攸之祖父)
  128.荀昱字伯脩(荀昙之兄)
  129.何顒字伯求
  130.贾诩字文和
  131.袁涣字曜卿
  132.袁滂字公熙(袁涣之父)
  133.袁侃字公然(袁涣之子)
  134.袁宇字宣厚(袁涣之子)
  135.袁奥字公荣(袁涣之子)
  136.袁准字孝尼(袁涣之子)
  137.袁粲字仪祖(袁滂之弟)
  138.张范字公仪
  139.张承字公先(张范之弟)
  140.凉茂字伯方
  141.国渊字子尼
  142.田畴字子泰
  143.王脩字叔治
  144.王仪字朱表(王脩之子)
  145.邴原字根矩
  146.张貔字邵虎
  147.张泰字伯阳(张貔之祖父)
  148.张邈字叔辽(张貔之父)
  149.管宁字幼安
  150.王烈字彦方
  151.张?字子明
  152.胡昭字孔明
  153.庾嶷字劭然
  154.庾?字玄默(庾嶷之子)
  155.庾遁字德先(庾嶷之弟)
  156.何桢字元干
  157.焦先字孝然
  158.扈累字伯重
  159.青牛先生字正方
  160.石?字德林(只知其字,不知其名)
  161.崔琰字季珪
  162.孔融字文举
  163.许攸字子远
  164.娄圭字子伯
  165.崔谅字士文(崔琰之兄孙)
  166.毛玠字孝先
  167.徐奕字季才
  168.何夔字叔龙
  169.何熙字孟孙(何夔之曾祖父)
  170.何曾字颖考(何夔之子)
  171.何邵字敬祖(何曾之子)
  172.何遵字思祖(何夔之庶兄)
  173.何绥字伯蔚(何遵之子)
  174.邢顒字子昂
  175.邢乔字曾伯(邢顒之曾孙)
  176.鲍勋字叔业
  177.司马芝字子华
  178.刘勋字子台
  179.锺繇字元常
  180.锺皓字季明
  181.锺毓字稚叔(锺皓之子)
  182.华歆字子鱼
  183.华表字伟容(华歆之子)
  184.华廙字长骏(华表之子)
  185.华峤字叔骏(华表之子)
  186.华澹字玄骏(华表之子)
  187.华昆字敬伦(华廙之子)
  188.华荟字敬叔(华廙之子)
  189.华恒字敬则(华廙之子)
  190.华轶字彦夏(华澹之子)
  191.王郎字景兴
  192.王肃字子雍(王郎之子)
  193.王恂字{子良大}{良夫}(王肃之子)
  194.董遇字季直
  195.程昱字仲德
  196.程晓字季明(程昱之孙)
  197.郭嘉字奉孝
  198.郭奕字伯益(郭嘉之子)
  199.郭敞字泰中(郭嘉之孙)
  200.董昭字公仁
  201.刘晔字子扬
  202.刘陶字季冶(刘晔之子)
  203.蒋济字子通
  204.刘放字子弃
  205.孙资字彦龙
  206.刘许字文生(刘放之孙)
  207.孙楚字子荆(孙资之孙)
  208.孙盛字安国(孙楚之孙)
  209.刘馥字元颖
  210.刘弘字叔和(刘馥之子)
  211.司马朗字伯达
  212.司马隽字元异(司马朗之祖父)
  213.司马防字建公(司马朗之父)
  214.司马望字子初(司马朗之弟->司马孚之子)
  215.司马洪字孔业(司马望之子)
  216.赵咨字君初
  217.赵酆字子仲(赵咨之子)
  218.梁习字子虞
  219.张既字德容
  220.阎行字彦明(後名豔)
  221.夏侯儒字俊林(夏侯尚之从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