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灭亡以后,为什么吴国还能坚持15年
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原本并不是一场灭国之战, 而是一场转移弑君视线的战争,没有多少人支持司马昭的灭蜀之战,可历史偏偏就是这样出人意料,由钟会、邓区等人率领的伐蜀之战,由于邓艾出人意料的阴渡阴平,这场战争魏军不但赢了,而且还一不小心灭亡了蜀汉,于是蜀汉在公元263年就灭亡了。
由于原本就不是灭国之战,司马昭根本还没有做好准备,但当前方的捷报传来时,还是让司马昭异常高兴,虽然发生了邓艾居功自傲和钟会谋反事件,但并没有影响到蜀汉的灭亡,司马昭也因为成功灭亡蜀汉,不仅摆脱了弑君事件的影响,而且朝着改朝换代的步伐更近了一步,还因此晋升为晋王,迈出了篡位的关键一步。
司马昭
蜀汉灭亡之后,邓艾一时头脑发热,还向司马昭上书建议准备要做好伐吴的准备了,并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伐吴计划、蜀汉朝臣皇帝处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邓艾虽然好心,但是犯了讳忌,这种事不是他应该插手的,而是司马昭来决定的。
想想也会明白,司马昭身为魏国实际领导人,有一个能干的下属老是在他面前提出应该如何如何处理只有司马昭才能决定的事,这不就是下属教领导了吗?司马昭当然不高兴,虽然灭亡了蜀汉,但是对于灭吴一点准备也没有,况且当时的司马昭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处理内政上,也就是如何改朝换代上,毕竟司马昭年龄不小了。
司马炎
没想到的是,就是蜀汉灭亡一年多后,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马昭刚刚加封晋王后没有多久了,就去世了,享年55年,他还能等到改朝换代的那一天,哪有精力去准备伐吴呢?
司马昭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炎即位,于是司马家开始了权力交接,除了权力交接,司马炎当时最重要的事就是学曹丕改朝换代,以晋代魏,就在司马昭去世四个月后,司马炎就迫不及待地逼魏帝曹奂禅让皇位给他,这一年还是公元265年,于是曹魏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司马炎建立的晋朝。
三国鼎立
一个全新朝代的建立,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稳定内部,加强权力,因此司马炎即位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就在处理内政,一是加强皇帝的权力,毕竟是新即位的皇帝;二是处理内部的权力分配与争斗,分封诸侯王等,司马炎主要是防备自己威望很高的弟弟司马攸。
等到司马炎处理好内部事务,准备将伐吴事项提上日程时,却因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没有伐吴,这个原因就是: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尤其是贾充等人。
魏灭蜀之战
名将羊祜曾在公元276年向司马炎上书可以伐吴,这个时候东吴名将陆抗也已经去世了,但由于贾充等人的强烈反对,伐吴没有提上日程,贾充是司马昭时代就宠信的权臣,既是司马昭的托孤重臣,还是司马炎的儿女亲家,并且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这一次贾充反对,司马炎让步了。
2年后羊祜也去世了,又过了1年,王濬、杜预向司马炎上书再次提及伐吴,这一次贾充又是反对,但是这一次司马炎没有让步,而是强力支持伐吴,并且制定了当年就准备伐吴的计划,其实伐吴的军事准备早在羊祜在世时,就做了诸多的准备工作,比如建造船只,训练水军,只是由于司马炎没有同意而作罢,直到公元279年司马炎才最终同意伐吴。
从晋朝279年11月开始伐吴,到东吴280年3月灭亡,东吴灭亡只用了5个月时间,并没有比蜀汉灭亡强多少,换句话说,晋朝灭亡,当年做下决策,东吴当年就灭亡。
晋吴对峙
东吴为何能在魏国灭亡后还坚持了15年而不亡,不在于东吴有多厉害,而在于新建立的晋朝皇帝司马炎当时并没有把伐吴提上日程,也没有着手准备攻打东吴的军事行动,不是不灭东吴,而不是不想,或者没有将灭亡东吴的行动提上日程。
事实上,如果晋朝早几年把灭亡东吴的军事行动提上日程的话,那么东吴灭亡的时间还会提前,最好的机会就是羊祜在公元276年上书司马炎灭吴的时间,只可惜当时司马炎没有同意而已。
其实就算陆抗在世,其实也阻挡不了东吴的灭亡,一是晋朝实力强大,整个天下除了东吴一块地,全部归属晋朝,包括原来的蜀汉,晋朝的实力不是东吴可以比的。
晋灭吴之战
二是陆抗虽然有才有能力,但他只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而已,当年蜀汉的姜维同样有才有能力,还不是一样灭亡了,东吴后期的形势其实与蜀汉后期的形势是一样的,光有一个将领在扛着是没有用的,当时东吴皇帝孙皓也不过是个残暴的君主,比刘禅的能力还要差,百姓也因此对孙皓的统治颇有不满,国内各种矛盾也是难以调和,所以东吴的灭亡其实就是时间问题。
归根到底,东吴生存还是灭亡,不取决于东吴本身,而是取决于晋朝皇帝司马炎,东吴灭亡也就是因为司马炎开始决定灭吴才灭亡的,从决定伐吴到东吴灭亡,这中间的时间还不到一年,所以东吴能坚持15年,不是因为他能坚持,而是因为司马炎让他多活了15年而已。
坎公骑冠剑玛丽安值得培养么
坎公骑冠剑玛丽安是一位培养价值较为好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