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游戏网:纯净绿色软件游戏下载网站

电脑软件| 软件合集| 最近更新|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手游攻略 > 猎杀:对决拓荒者技能解析(狼的习性和分布狼的习性、分布)

猎杀:对决拓荒者技能解析(狼的习性和分布狼的习性、分布)

2023-03-17 10:52:17

狼的习性和分布狼的习性、分布


学名:Canis lupus
英文名:Wolf, Gray wolf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同物异名:Canis chanco Gray, 1863, Canis coreanus Abe, 1923 , Canis ekloni Przewalski, 1883, Canis filchren Matschie, 1907 or 1908 , Canis laniger Hodgson, 1847 , Canis tschilienius Matschie, 1907 or 1908 , Lupus filcheri Matschie, 1907, Lupus karanorensis Matschie, 1907 , Lupus laniger Hodgson, Calcutta Jour. 1847 , Lupus tschiliensis Matschie,1907
中文别名:灰狼、豺狼、姑斯开、兰达、恰诺、纽鲁奇、毛狗、张三几
分类地位:动物界 Animali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哺乳纲 Mammalia
兽亚纲 Theria
真兽次亚纲 Eutheria
食肉目 Carnivora
犬科 Canidae
犬属 Canis
濒危等级: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物种特征:犬科中体型最大者,外形似狼犬,体长1500-2050毫米,体重26-79千克.四肢矫健,适于奔跑;吻部略尖;耳廓直竖;尾毛长而蓬松.上体一般为浅黄、暗黄、灰棕和浅灰色,但以后两种毛色居多,另有纯黑和白色者.腹部和四肢内侧白色,但四肢内面以及腹部毛色较淡,毛色常因栖息环境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差异.前足5趾,后足4趾.肩部和尾端黑毛较多栖息生境多样,如苔草、冰原、草原、森林和荒漠等都有其足迹.北方的狼在冬季常集群活动,并有社群结构;夏季则营小家庭生活.领域范围达160-350平方公里.性情凶残,主要捕食野兔、大型啮齿类、鹿类、各种野羊及鸟和鱼等.2-3月交尾,妊娠60-63天,每胎平均7仔.
分布范围:世界性广泛分布,但当前狼的分布区已大大缩小,特别是在北美和西欧.狼在国内分布于除、海南岛及其它一些岛屿外的各个省区,但目前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以及西藏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 生境与习性 狼的适应性很强.可栖息范围包括苔原、草原、森林、荒漠、农田等多种生境.海拔高度也不限制其分布,在青藏高原狼的分布很广,密度也较大.在温带的草原地区,如蒙古草原(包括蒙古国的东方省、肯特省,的内蒙古自治区呼盟和锡盟)狼的分布很广.狼喜欢在人类干扰少、食物丰富、有一定隐蔽条件下生存.在我国华北、华中、华南各省份狼的活动仅限于山区环境、不适应于人类开发的狭小的环境内.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的狼的分布也仅限于山区.
主要分布省份:北京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天堂寨 兴隆山 白水江(甘肃) 布尔根河狸 雪岭云杉 托木尔峰 习水 梵净山 董寨鸟类 济源猕猴 鸡公山 宝天曼(内乡) 洪河 兴凯湖 九宫山 神农架 后河 八面山 莫莫格 鄱阳湖 鄱阳湖 武夷山(江西) 桃红岭 井冈山 老秃顶子 老秃顶子 罗山 六盘山(宁夏) 青海湖鸟岛 庞泉沟 太白山 佛坪 卧龙 金佛山 芒康滇金丝猴 珠穆朗玛峰 塔里木胡杨林 甘家湖梭梭林 大围山 怒江 高黎贡山 高黎贡山 铜壁关 清凉峰 天目山(浙江) 古田山 三江(黑龙江) 赛罕乌拉 八仙山 额济纳胡杨林 南靖南亚热带雨林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阿尔金山 阿尔金山 阿尔金山 中条山 大别山 关帝山 贺兰山 喀喇昆仑山 昆仑山-西段 昆仑山-东段 昆仑山-中段 香山 五台山 六盘山 芦牙山 太岳山 太行山 清凉峰 秦岭 天山 准噶尔界山及其山间谷地 帕米尔高原 伏牛山 鄱阳湖 昆仑山区
生活习性:狼集群或单独活动.在繁殖季节集成小群,冬季在北美泰加林区狼常组成较大群捕食食有蹄类.在阿拉斯加,最大狼群达36头,但一般不超过20头.我国最多一群达21头.狼群的大小变化很大,常因季节和捕食的情况不同而改变.狼的食物成分很杂,凡是能捕到的动物都是其食物,包括鸟类、两栖类和昆虫等小型动物.狼偶尔也进食植物性食物.狼喜吃野生和家养的有蹄类.狼吃人的现象在国内外也有过报道,但是这只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
种群现状:我国是狼种群数量大的国家之一.但是对狼的种群数量从未进行过系统调查,所以很难提出一个大概的数字.近来对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狼的准确调查表明;狼的数量不超过2000头.在西北地区狼的种群数量尚无报道.
致危因素:狼在某些国家种群数量少,已被列为濒危物种.但是在很多国家未被列入保护动物.在一些国家,包括我国狼分布区由于生境破坏而缩小.我国长期以来,把狼作为害兽加以消灭,并为鼓励捕杀害兽而给予奖励.加上其栖息的生境不断缩小,近几十年中,狼的数量显然越来越小,许多过去狼的分布区已不见其踪迹.狼的毛皮质量好,它的部分器官被入药,也是导致被猎杀的一个因素.
人工饲养情况:狼是分布广、常见的种类,国内及国外动物园饲养作为观赏的不多.美国印第安纳州拉斐特市的狼园曾饲养过150头狼,这是世界上饲养狼最多的地方.我国饲养狼的数字尚不清楚.
现有保护措施:国际上目前将墨西哥的狼列为野外绝灭(EW),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狼列为低危(LR/cd) ,将意大利的狼列为易危(VU)(IUCN,1996).国际濒危物种公约(CITES)将狼这一种列为附录 II种类,且将不丹、尼泊尔、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狼的种群列为附录 I种类.可见对狼的保护的重视.受长期以来观念的影响,我国目前现行法律没有对狼加以保护.相反,一般仍然认为狼是应予消灭的害兽.
保护措施建议:1) 开展科学研究,应对全国狼的种群数量、亚种分化进行全面调查,查清狼的分布和种群数量现状,对其益害进行科学评估,从而制定一系列保护和控制措施.
2) 加强法制管理,应考虑禁止任意捕杀狼.在确有狼群危害严重的地区,采取必要措施对狼的种群数量加以控制,也必须在专家评估的基础上,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
3) 加强国际合作,特别加强与我国毗邻的独联体、蒙古、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的协作.
亚种分化:
Canis lupus alces (Kenai Peninsula Wolf) 基奈山狼(灭绝)
Canis lupus arctos (Melville Island Wolf, Arctic wolf) 北极狼
Canis lupus baileyi (Mexican Wolf) 墨西哥狼
Canis lupus beothucus (Newfoundland Wolf) 纽芬兰狼 (灭绝)
Canis lupus bernardi (Banks Island Tundra Wolf) 班克斯岛苔原狼
Canis lupus columbianus (British Columbian Wolf) 不列颠哥伦比亚狼
Canis lupus crassodon (Vancouver Island Wolf) 范库弗狼
Canis lupus fuscus (Cascade Mountains Wolf) 小瀑布山狼
Canis lupus hudsonicus (Hudson Bay Wolf) 哈德逊湾狼
Canis lupus griseoalbus (Manitoba Wolf) 马尼托巴狼
Canis lupus irremotus (Northern Rocky Mountain Wolf) 北落基山狼
Canis lupus labradorius (Labrador Wolf) 拉布拉多狼
Canis lupus ligoni (Alexander Archipelago Wolf)群岛狼
Canis lupus lycaon (Eastern timber wolf) 东部森林狼
Canis lupus mackenzii (Mackenzie Tundra Wolf) 密歇根苔原狼
Canis lupus manningi (Baffin Island Tundra Wolf) 巴芬岛苔原狼
Canis lupus mogollonensis (Mogollon Mountain Wolf) 灭绝
Canis lupus monstrabilis (Texas Gray Wolf) 德克萨斯灰狼(灭绝)
Canis lupus nubilus (Great Plains Wolf, Buffalo Wolf)大平原狼、布法罗狼
Canis lupus occidentalis (Mackenzie Valley Wolf) 密歇根山谷狼
Canis lupus orion (Greenland Wolf) 格陵兰狼
Canis lupus pambasileus (Interior Alaskan Wolf) 内阿拉斯加狼
Canis lupus tundrarum (Alaska Tundra Wolf) 阿拉斯加苔原狼
Canis lupus youngi (Southern Rocky Mountain Wolf) 南落基山狼(灭绝)
Canis lupus albus (Tundra Wolf) 苔原狼(欧洲)
Canis lupus arabs (Arabian wolf) 阿拉伯狼
Canis lupus campestris (Steppe Wolf) 西伯利亚平原狼
Canis lupus communis (Central Russian Wolf) 中俄罗斯狼
Canis lupus cubanensis (Caspian Sea Wolf) 里海狼
Canis lupus deitanus (Spanish wolf) 西班牙狼(灭绝)
Canis lupus hattai (Japanese wolf) 日本狼(灭绝)
Canis lupus hodophilax (Hondo Japanese wolf) 本洲狼(灭绝)
Canis lupus italicus (Italian Wolf) 意大利狼
Canis lupus laniger (Tibetan Wolf) 狼
Canis lupus lupaster (Egyptian Wolf) 埃及狼
Canis lupus lupus (Common Wolf) 指名亚种(欧洲和俄罗斯)
Canis lupus minor (Austro-Hungary Wolf) 奥匈狼
Canis lupus pallipes (Indian, Iranian, Asiatic wolf) 亚洲狼
Canis lupus signatus (Iberian Wolf) 伊比利亚狼
美国 狼分布最多的州是阿拉斯加州,八十年代调查,最高为5,000~6,500头;九十年代以来种群又有新增长,达7,000头.明尼苏达州有2,000头左右,威斯康星州40头,密执安州30头.在阿拉斯加州,狼仍然覆盖全州总面积的85%,几乎等于历史上曾有的分布范围.在过去数十年里,阿拉斯加中止了全州范围内的部门狼控制计划.它加强了对猎狼行为的限制,严禁毒杀和空中追捕,取消了由支付的猎狼奖金,并且控制打狼和诱捕狼的活动.州议会还在该州划出了大面积的国家公园,在这里狼得到了完全的保护.狼群数量增加也带来了种种弊端,ADF&G组织(theAlaskaDepartmentofFishandGame)警告说,许多重要地区可供狩猎的动物数量由于狼的数量增加已明显下降.例如,三角洲地区驯鹿数量从1989年的10,700头下降到1992年的5,000~6,000头.研究表明,狼和北美灰熊是造成这种下降的主凶.因此,ADF&G组织在1992年成立了一个“阿拉斯加狼管理计划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准备将狼的数量降到适当水平.但由于界的阻力,公众对此计划多持反对意见,他们不能相信执行该计划后,狼的数量会保持稳定或增长,而不是被灭绝,所以,原定于1993年执行的狼管理计划只好不了了之.
加拿大 加拿大是世界上拥有狼种群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该国被科学家们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狼储蓄库”.狼一度在加拿大本土、北极区各岛以及温哥华岛广为分布,但是人类行为———农业活动、不利的野生动物捕猎法规、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淡漠、其他等等干扰了狼的生存,导致狼在数量和分布范围上都大为下降.尽管没有关于狼下降数量的确切统计数字,但是拓荒者和靠近荒野的农场上的人们坚信这种下降是确实存在的,官方野生动物管理机构的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过去,人们用枪杀、设陷阱为主要大量猎杀狼.在本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一些地区和省部门还曾对辖区内的狼进行过大规模的毒杀.允许捕猎者设陷阱任意捕捉狼,加拿大毛皮研究所还指导这些诱捕者采用合适的方法来捕捉狼,以便使狼皮顺利出口到欧共体成员国.如今,这种趋势已被扭转,所有适合狼栖息的地方都有了狼的踪迹,覆盖面积约占它们过去分布范围的86%.从各管辖地区有关部门和长期从事狼研究的科学家所作出的密度统计和狼群分布图来看,加拿大目前狼的数量大约在50,000~60,000头.野生动物管理人员报道说在大多数地区和省份,狼的数量维持稳定或处于增长状态.在过
去十年里,加拿大捕猎狼的数量发生了急剧下降,而且这种趋势仍在继续.1983年估计有3,738头狼被捕猎,1990年估计捕猎2,285头,下降了40%.原因是随着北部地区社会经济的转换,靠猎狼谋生的人已经大为减少了.捕猎数量下降最明显的地区是安大略、马尼托巴、萨撕喀彻温、艾伯塔和哥伦比亚.其中安大略占下降总额的70%,从1983年的1,300头降到1990年的350头.此外,在加拿大提起狼的管理来不再仅意味着猎杀之,狼管理部门已开始教育民众认识狼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保护狼的栖息地和狼群数量的意义,并尽量减少狼和人类之间的.在民众心中狼已不再是相传数个世纪的寓言故事里的“血腥狼嚎”,恰恰相反,现在加拿大认为狼是荒野的象征,极为推崇.目前,至少在一些地区,狼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这些地区的总面积大约有218,000平方公里,约占加拿大领土总面积的2.5%.
墨西哥 墨西哥的狼是分布在北美最南部的一个亚种,主要集中在墨西哥西北部狭小的范围内,数量在50头左右.
罗马尼亚 约有2,500头狼,主要分布在喀尔巴阡山区中部;另外,有50头狼生活在东南部的森林低地.在严冬,狼由喀尔巴阡山区或乌克兰向罗马尼亚南部的低地迁徙.当地狼的主要猎食对象是野猪(susscrofalinneaus)和狍(copreoluscapredus).在罗马尼亚没有法律保护狼.由于狼皮在当地值钱,允许在全年任何时候猎取,但没有采取毒杀措施.依照官方记录,每年估计大约杀掉250头狼(注:为其总数的1/10).杀一头狼,给猎人5美元奖金.最近已开始研究确定究竟留多少狼才适宜于当地有蹄类种群(主要是马鹿(cervusnippontemminck))永远能生存下去.有一个地区,狼被射杀或捕捉后,降低了狼的密度使畜牧业受益,马鹿头数迅速倍增.
匈牙利 历史上匈牙利北部的部分地区有狼,907~1908年,狼被射杀.目前匈牙利仅在东部可以见到狼.根据猎取和观察记录,1920~1930年,狼的数量最多.1940~1950年,狼的数量最低.960~1980年,狼的数量又增高.近年来,在匈牙利中南部地区通过繁育重新建立了一个狼的小种群.该地区主要是落叶松(pinusgmelini)林,有浓密的幼林长出,为狼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隐蔽条件.匈牙利建立的这个小的狼种群能与周围国家,如斯洛伐克的种群,互相改良种群的质量.在匈牙利,狼猎食马鹿、野山羊及家畜,却受到如此保护.但一旦造成较大危害时,仍允许被优先猎杀.
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狼在斯洛伐克所有地区近乎灭绝,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狼的数量增加了.战后,猎人通过大量猎取和毒杀控制狼的数量.1975年建立了国家公园,狼首次在斯洛伐克受到保护,并规定每年3月1日至9月15日,长达6个月不准猎捕狼.目前,斯洛伐克的狼已发展成约300头左右的种群,是近200年来最大的种群.保护狼最大的困难是人们对狼的观念尚需改变.狼在斯洛伐克的猎食对象是马鹿、狍、野猪和野山羊.在阿尔卑斯山牧区,狼一出现即遭猎捕.在斯洛伐克西部没有森林,人口众多的地区狼难以生存.非保护区内猎狼有奖金,猎一头狼,为猎狼者提供相当于三周左右的工资.每年狼的猎取量约120头,(达总数的40%),确实杀得太多.另外狼感染狂犬病而侵袭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被大量杀死.目前,还没有一项官方管理方案.
南斯拉夫 在中部山区大约生活着2,000头狼,在斯洛文尼亚至南斯拉夫西南部有狂犬病,但狼群已被控制住.在波斯尼亚有一项研究方案在萨拉热窝附近进行,但由于近年来连年内战,计划只能延期进行.狼有较高的死亡率,然而由于研究工作的中断,对这里的狼种群的动态几乎毫不了解.
俄罗斯 在西伯利亚最东北部的楚科奇半岛发现一个400~500头数量稳定的狼种群.在塔穆尔半岛狼的数量在增加,但在勘察加半岛上狼的数量已减少.1980年,狼、狼獾(gulogulolinnaeus)和雪羊(ovisnivicolaeschscholtz)被非法用直升飞机进行过一次大量猎捕,经发现后已被制止.楚科奇半岛狼数量增多的原因是由于政体和经济的变化,这个地区没有从事狩猎活动;直升飞机偷猎已被制止;由于气候的一次明显变化,大约有12,000头驯鹿(rangifertaranduslinnaeus)为狼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1991年10月,由于美国兰格尔岛驯鹿数量太多,由楚科奇半岛引入3只母狼和2只公狼,以控制驯鹿的数量.
中东各国 狼的种群数量如下:埃及(西奈)30头左右,阿拉伯半岛300~600头左右,约旦200头,100~150头,黎巴嫩10头,200~500头,不超过1,000头,阿富汗1,000头左右,和土耳其数量不详.
原苏联 曾有广阔的疆域,狼的种群数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本世纪初随着经济发展,狼的分布区不断扩大.二次大战后,狼的数量最高超过150,000头,1946年苏联捕杀了62,600头,仅俄罗斯就捕杀40,000头.60年代末种群下降到60,000~70,000头.随着经济体制变化,80年代种群数量有所增加.目前种群状态不清楚,因为没有进行调查.
印度 印度的狼有两个亚种:灰狼(canislupuschanco)和印度狼(canislupuspallipes).前者只分布在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地区,后者分布在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带.印度狼的数量估计在1,000~2,000头.这个数目要比印度虎头数少[8].但是,狼作为印度主要的食肉动物和草原—灌木地带的主要物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保护.虽然印度狼被列为濒危物种,受到法律保护,但由于印度大部分地区的狼以小型家畜如山羊、绵羊为食,狼每吃掉一只羊,对当地贫穷的牧民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法律约束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人们用烟熏狼巢并杀死它们的幼仔,成狼则被射杀和毒杀.目前,印度西部的韦拉瓦达国家公园是该国唯一的狼保护区.
也曾是狼种群数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是对狼的种群数量从未进行过系统调查,所以很难提出一个准确的数字.近来对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狼的种群调查表明:狼的数量不超过2,000头.目前,产狼最多的地区仍是西北、内蒙古、东北地区和新疆的部分地区[2].但因生境的严重破坏和长期以来人为的大量捕杀,使得狼在我国的分布区域大为缩小,由过去的全国性分布,到现在只分布于北纬30度以北地区,基本上呈块状分布,在江浙地区已基本上绝灭.即使在北方林区、草原,狼群也只偶尔见到.现在,狼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尚无专为保护狼而建立的保护区.
IUCN-SSC狼专家组1993年9月5~7日在瑞典斯得哥尔摩召开第一次国际狼保护会议,通过了狼保护宣言:提出了狼作为一个物种,有高度发达的社群行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应当受到保护.欧洲成立了狼研究合作协会,参加国家有27个.制定了狼的研究和保护计划,定期召开会议,出版有关狼的种群动态的材料,合作开展对狼的全面研究.

历史上姓秦的名人有哪些

秦冉:孔子。姓秦,名冉,字开,春秋末年人。唐年间元封逗彭衙伯地,宋封逗新息侯地。秦非:孔子。姓秦,名非,字子之,春秋末年鲁国人。唐元年间封逗汧阳伯地,宋封逗华亭侯地。秦商:孔子。姓秦,名商,字子丕,春秋末(公元前547-看)人。唐元年间封逗上洛伯地,宋封逗冯翊侯地。秦开:战国时燕国的一位名将,曾率军打败东胡(匈奴)的一支,使燕国扩展领土数千里。秦袭: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西汉时任太守,被称为逗万石秦氏地。其后几代均在当朝为。秦嘉:陇西(今甘肃省临洮东北)人,东汉著名诗人,因去洛阳赴任与妻不能面别,便做诗以赠而传为美名。秦宓:广汉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北)人,三国时蜀汉大臣,累官至大司农,其文词藻壮美,惜作品多佚。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称逗苏门四学士地,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秦桧:字会之,宋建唐(今江苏省南京)人,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初谥忠献,改谥谬丑。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秦桧是南北宋期间的一个传奇人物。据闻他本来是一位知名的抗金义士,但后来随同徽、钦二宗被掳之后,与金廷和议,并于建炎四年(1130年)戏剧性的陪同高宗逗逃返地南宋。此后,一方面不断扶助宋高宗,官至宰相。另一方面不断打压国内抗金的势力,当中最为世人所知的,是逗十二金牌召岳飞地的故事。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与秦桧解除了岳飞和韩世忠等人的军权,并以逗莫须有地的谋反罪状杀害岳飞父子,为与金廷再次签订和约铺平道路。相传平民为解秦桧之恨,用面团做成他的形像丢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逗油炸桧地,并演变成今时今日的逗油条地(地区仍称做逗油炸鬼地)。人从宋后少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秦仪:字凤冈,号梧园,江苏省无锡人,清代著名书画家,人称逗秦杨柳地,名噪一时。秦纮(1426-1505) 明中期名臣。字世缨。山东单县人。景泰二年举进士,授南京御史。因宦官诸不法事,遭权贵忌恨,受中伤,谪降为湖广驿丞。天顺初任雄县知县,宦官杜坚捕杀天鹅,他杖其随从,被逮下诏狱。宪宗继位后,先后任葭州、秦州知州,继升为巩昌知府,再升为陕西右参政。因岷州小股农民起义有功,进俸一级。成化十三年(1477)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因镇国将军奇涧,奇涧之父庆成王反诬,致被逮下狱。宦官尚亨籍没秦家,仅得敝衣数件。成化帝甚受感动,赐钞万贯,夺奇涧等3人爵,他复职为河南巡抚,不久调任宣府。因抵御小王子入寇有功,进左佥都御史,仍兼宣府巡抚。不久,奉召回京任户都右侍郎,受万安所诬,降为广西右参政,不久又升为福建左布政使。孝宗即位后,受大学士王恕推荐,升任左副都御史,督理漕运,翌年进为右都御史,总督两户军务。上任不久即总兵官安远侯柳景,以贪暴罪被逮下狱。柳景与周太后有亲,反诬秦纮。经廷讯,秦纮无罪,柳景被夺职,秦纮亦罢职。廷臣连疏请留,数月后复起为南京户部尚书。弘治十一年(1498)引疾回乡。弘治十四年以蒙古诸部扰边,奉召为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练士卒、易守将、兴屯田、申明号令,军声大振。经奏准,修筑诸边城堡14O00余所,垣堑6400余里,固原遂为边防重镇。弘治十七年加太子少保,召还理户部事,以年老辞归。翌年死,赠官少保,谥"襄毅"。秦堇父:春秋时鲁国大夫,勇力过人,后孟孙氏用之为戎右,为春秋战国时期名人。秦越人:即战国时名医扁鹊。渤海郡鄚州(今河北省任丘)人,亦为燕人,他治病以诊脉为名,创立了望、闻、问、切逗四诊法地用逗针地、逗石地、逗熨地等简单的医具治疗,并通内、妇、儿、五官各科。秦琼:字叔宝,汉族,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唐时名将,他以骁勇善战,志节完整而闻名。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秦宗权:秦姓在历史上唯一称帝者,唐末蔡州上蔡(今属河南省)人,曾任节度使,后战败投降黄巢,黄巢起义失败后称帝。秦九韶:今四川省人,南宋著名数学家,对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等均有较深入的研究,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创造。着有《数学九章》。秦简夫: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著名戏曲作家,成书于元至顺年间的《录鬼簿》说他:逗见在都下擅名,近岁来杭。地可知他先在北方成名,后移居杭州。着有杂剧5种,现仅存《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孝义士赵礼让肥》、《晋陶母剪发待宾》3种,另有《天寿太子邢台记》和《玉溪馆》两种已佚。其作品风格敦朴自然,与郑廷玉相近。朱权评其词曲如逗峭壁孤松地(《太和正音谱》)。秦良玉:明代著名女将,其夫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死后,代领其兵,所部号逗白杆军地,被封为逗忠贞侯地。是古代著名巾帼英雄。秦蕙田:清代江苏金匮(今江苏省无锡)人,曾历任礼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其专着《五礼通考》为研究古代礼制的重要参考资料。秦祖永:字逸芬,号楞烟外史,清代梁溪(今江苏省无锡)人,著名的书画理论家。曾官广东碧申场盐大使。工诗古文辞,善书,而于六法力深研究,山水以王时敏为宗,而神理未化;补图小品,颇擅胜场、画学心印(有咸丰六年一八五六自序)、桐阴画诀。另着有《画学心印》、《桐阴画诀》等。卒年六十。秦日纲:广西贵县人。太平天国将领,后被封为燕王。原名日昌。早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12月在永安(今蒙山)任天官正丞相。1853年10月封顶天侯,代石达开驻守安庆。次年5月封燕王,奉命督师救庐州(今合肥),并出师援救北伐军,至舒城返回。后与湘军激战失利,退至安徽宿松、太湖一带。1855年败清湖广总督杨霈所部清兵,攻克武昌、汉口、汉阳。次年1月,东援镇江。破清军江北大营,再克扬州。后与石达开合兵击破江南大营,解天京(今南京)之围。7月,因在丹阳受挫,革去王爵。后在杨韦中,与韦昌辉合谋杀杨秀清及杨部太平军,于11月28日被处死,并革除封号。秦力山:名鼎彝,号巩黄,湖南省长沙人,主义革命者,拥护变法运动,曾任《清议报》编辑。大通起义失败后逃往新加坡去见康有为;因自立军经费问题,愤然与康绝交,又到横滨找梁启超,梁已为逃避自立军将士的责难而他去,秦力山便到日本东京创编《国民报》。近现代秦遂生(看-1911),一名秦炳,四川省广安县人,近代革命烈士。1904年(光绪三十年)入弁目学校。后加入同盟会。1908年与熊克武倡办民军,并于是年冬至大竹,会晤逗孝义会地首领李绍伊,同佘英、廖腾霄、罗汉生等议定于广安起义。次年2月起义发动,与熊克武等攻入保安营,因时间差误,各路民军不及应援,遂失败。他经川北至成都,又赴叙州、屏山,准备再举。1910年(宣统二年)复组义军,被人告密,避走重庆,遇杨庶堪、罗俊生等。罗发起组织南川森林牧畜公司,作为党人往来憩息场所。他前往泸州、永宁募股,以事未成行,遂经云南,赴广东。1911年(宣统三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战斗中中弹牺牲。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秦启尧(1929.1-2002.1.25),山东省枣庄县人。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8年5月加入党。历任八路军某部会计,解放军某部股长、科长、研究员,解放军总后勤部司令部计划处参谋,军政大学后勤系后勤教研室副主任,解放军后勤学院后勤教研室副主任,解放军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副部长、部长等职。1989年11月离职休养。1955年10月被授予大尉军衔,1960年5月晋升为少校军衔,1964年5月晋升为中校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1月25日因病逝世,终年73岁。秦基伟(1914-1997),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经理处监护连排长,总部手枪营连长,少际团连长,警卫团团长,红31军第274团团长,少际团连长,警卫团团长,红31军第274团团长,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补充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秦赖游击支队司令员,晋冀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129师新编第11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九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十五军军长。成立后,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军长,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第二政治委员、第一政治委员、司令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代表,党第八次全国代表,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14日被授予上将军衔。1997年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秦化龙(1913-1991),原名季康,曾用名余湘,湖南省平江县梅仙镇人。1926年任乡儿童团长,1930年加入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平江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1933年调少共湘鄂赣省委任少先队总队长,少共书记,湘鄂赣省委组织部部长,湘鄂赣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军区后方留守部队政治部主任,湘鄂赣军区边区游击第1支队政治部主任,湘鄂赣西北特委书记兼西北军分区政治委员,坚持了湘鄂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战争时期,1937年任湘鄂赣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旋调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因患病赴苏联治疗。后留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40年回国途经新疆,留在新疆工作,1942年被盛世才软禁,同时被捕的有陈潭秋、等八路军新疆办事处全体人员及病残干部家属小孩共610余人。在狱中曾任绝食斗争谈判代表,1945年出狱。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渤海纵队11师政治委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33军99师政治委员。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淞沪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公安军政治委员,农村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炮兵政治委员,1961年到1964年任上海警备区第二政治委员,后任农林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是第三届全国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1年6月29日因病逝世,终年78岁。秦光远(1913-200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1年加入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第四方面军野战医生、分院医务务主任,第4军医务主任、副部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逗围剿地和长征。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70团卫生队队长,旅军医处处长,1941年毕业于延安医科大学,后任旅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政治委员,第12纵队部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成立后。历任第21兵团政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中南军区工程部队后勤部政治委员,第33文化速成中学副政治委员,武汉军区文化学校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军区后勤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年晋升为少军衔。荣获二级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同被中央授予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9月9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秦邦宪(1907-1946):江苏无锡人,是无锡锡山秦氏后裔。,又名博古。党早期领导人,1925年加入党,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干事、共青团中央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为临时中央政治局主要负责人,犯过严重逗左地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后任工农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1936年参加和平解决西安的谈判。后任组织部长、驻南京代表、长江局和南方局组织部长、1941年后主持《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是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2月参加重庆谈判,于4月8日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秦仁昌,江苏省武进市人,现代著名植物学家,蕨类植物学的奠基人,植物学的一位拓荒者,著名的蕨类学家、植物分类学家,科学院院士。完成了一部蕨类(真蕨类)专著《The Monograph of Chinese Ferns》。秦宜智:现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青年政治学院院长。

旅鸽走向灭绝的故事

旅行鸽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拓荒者砍伐森林造成旅鸽失去栖息地。拥有先进技术的人类占据了美洲,拓荒者砍伐森林造成旅鸽失去栖息地是旅鸽灭绝的原因,但更加直观的原因是旅鸽被大量猎杀。拓荒者需要更多的食物,除砍伐森林外,他们开垦土地作为农场,而且建立起各种商业贸易集市。旅鸽因为肉味鲜美,成为农贸市场上抢手的商品。为了猎杀旅鸽,捕猎者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有一种方法是缝上一只旅鸽的眼皮,让它不能看见东西。然后把它的双脚栓在一根长杆的顶端,猎手把长杆升到一两米的高度,然后甩下去,于是旅鸽做出降落的动作扑打翅膀。这个动作吸引了鸟群中的其他旅鸽。它们可能以为地上有什么吃的东西,于是很多旅鸽降下来,掉进罗网。另一种是用枪射击。鸟类画家奥杜邦如此描写在一个旅鸽栖息地发生的大规模枪杀:“大猎杀之后,这里已经看不到什么活的旅鸽了。很多人骑着马,赶着大车,带着,在周围安营扎寨。两个从罗斯威尔走了几百英里赶来的农夫,驱赶他们的几百头猪来吃这些被猎杀的旅鸽。四处都是给死旅鸽拔毛的人,拔完毛就把旅鸽肉用盐腌起来。”旅鸽的集群习性让它们成为猎杀的绝佳目标,而旅鸽“用数量求生存”的策略又进一步刺激了人类从中攫取肉食的。捕猎者通常会在旅鸽群栖息的地方竖起一张张捕猎网,一旦旅鸽不小心撞到那些网,便很难逃脱。用这种方法一次就可以捕捉大量旅鸽,因此在很短的时间里,北美森林里到处都是这种捕猎网。旅鸽的数量一天天减少, 当旅鸽的数量减少到一个临界点以下时,旅鸽“用数量求生存”的策略便失效了,不善于躲避敌害的旅鸽被分批消灭,就像小冰块很快在太阳底下消失。

美国的印第安保留地还存在吗

保留地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驱逐的最后地区。在19纪晚期,一位名叫哈姆林·加兰的美国作家在谈到印第安人当时的状况时写道:“这个大陆原来的主人现在已被白种人(像圈牲口一样)拘禁赶来了。” 他这里指的就是美国对印第安人实行的保留地制度(Reservation System)。保留地制度的实行,是美国和白人社会解决所谓“印第安人问题”的一个主要步骤,而“印第安人问题”曾是美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之一,所以,保留地制度不仅对改变美国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发生了极大作用,也对整个美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1]中文名保留地外文名Reservation System实行保留地制度的条件保留地制度是西进过程中白人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一个手段,美国在1783年国会发表宣言中,正式提出了关于处理印第安人土地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是保障印第安人对自己土地的处置权。然而,在印第安人土地问题上,问题不在于是否在法理上承认印第安人的,而在于实践中美国当局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履行自己的承诺。他们在处理印第安人土地的时候,充满了两面性:一方面,他们要尽量装出“尊重”印第安人的样子;而另一方面,当印第安拒绝割让自己的土地的时候,他们就采取各种欺骗、收买和暴力的手段,迫使印第安人在条约上签字,而这种两面政策的“杰作”就是为印第安人设立的所谓“保留地”制度。[2]英王的1763年“宣告会”,已包含了“保留地”的含义。在1794年《美利坚合众国与印第安人六部落的条约》中,已明确提到“保留地”这一概念。但“保留地”作为一种制度,还是形成于第二次英美战争(1812-1814年)之后。战后,即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旧西部”即整个阿利根山脉至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地区成为美国移民向西部拓殖的主要地区,据统计,1830年“旧西部”的总人口已达181.6万,等于1810年时的3.35倍。人口的急剧增长意味着对土地的需求迅速扩大,而残存在该地区的印第安人的居住区便成了特别令人注意的目标,所谓“保留地”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1830年5月18日,杰克逊总统正式签署了一项法令,决定用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土地与该河以东的印第安人的土地“交换”,这些土地上的印第安人将由军事机关负责强行西迁,到密西西比河以西指定的“保留地”定居。“保留地”作为一种制度,不仅涉及大量土地问题,也涉及到处理这些土地的原则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西部“保留地”的建立是以不再保留印第安人在东部的土地为前提的。第二,为了将“保留地”和美国移民的定居地隔离开来,在二者之间设置了一道“栅栏”,“保留地”形同集中营。第三,对印第安人的“保留地”虽然当局曾正式宣布它具有不可侵犯性,但它不断遭到美国白种移民的吞食和侵吞。“保留地”政策的实施,使印第安人被限制在狭小贫瘠的土地上,这对热爱故土的印第安人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打击。凯厄瓦族首领萨坦在迁移时说:“我热爱这里的土地和野牛,我不想定居,……但当我们定居下来后,我们就会变得苍白,就会死去。”保留地是美国从印第安人部落原来拥有的土地中划出来供部落全体成员继续居住的那一部分土地,其边界确定,范围有限,印第安人不得随意离开,非印第安人也不允许擅自进入。保留地内的印第安人处于和联邦官员的控制与监督之下,进行“美国化”。这种制度出现于19世纪50年代,在内战后的10余年里得到广泛推行。保留地制度不仅使印第安人失去了原来的家园和故土,而且剥夺了他们的自由、独立和权利。[3]实行保留地制度的原因首先,解决西部开发中的土地问题,是实行保留地制度的一个基本考虑。美国的迅速崛起,得益于西部的开发;而西部开发所遇到的头一个问题,就是土地的所有权。印第安人本是这片土地的最早居民,但他们一直没有形成有效占有和开发土地并确认其的制度,这就给具有发达文化的白人社会的进占留下了藉口。由于人口的激增和移民的不断涌入,白人社会在土地资源方面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向西部移民成为减轻这种压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土地问题是白人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由于文化系统的巨大差异,印第安人利用土地的与白人社会有着明显不同。他们或从事粗放农业,或以狩猎采集为生。这种生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十分广袤的地域。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压缩其活动范围,实际等于破坏其生存环境。这就意味着围绕土地问题的矛盾,乃是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间的一种严酷的生存竞争。詹姆斯·门罗总统曾断言:“狩猎或野蛮状态要求以很大的地域来加以维持,超出了文明生活的进步和正当要求所能允许的限度,故必须服从于文明生活。” 这表明了白人社会决心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要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首先必然要否认其土地所有权。18世纪末就有人说过,印第安人的土地权利不过是通过“占有”而来的,但他们占有多年,也未能很好地加以开发,所以没有资格谈什么所有权,应被从这片土地上赶出去。 《美国法律》一书的作者写道:“印第安人对他们所占有的土地并没有所有权,所有权是属于(美国)的。” 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也不承认印第安人除美国允许其占有的土地外还有什么土地权利。 与这种议论针锋相对的,是印第安人对其土地权利的捍卫。肖尼族领袖特库姆塞说过,“白人无权从印第安人手中夺走土地,因为是印第安人先得到它的”。 有的部落利用宗教来维护其土地权利,称土地既不属于白人,也不属于印第安人,而属于至上神。 从与白人接触的经历中,印第安人日益强烈地意识到,“白人对印第安人的唯一要求”,就是更多的土地。 为了生存,他们不可能满足白人永无止境的土地欲求。但不管印第安人意愿如何,美国和白人社会仍用各种和名义剥夺其土地。自殖民地时期始,白人就用“发现的权利”的名义获取土地,声称由白人发现的土地即属于白人; 在已被印第安人占有的地区,则借“征服的权利”的旗号行事,吞并被打败部落的土地,只是这种手法实际运用得不多而已。 1812年战争后,曾在一些部落中试行份地分配制,划给每个部落成员640英亩作为个人保留地,分配后余下的土地则由购买后开放给白人。 但土地纠纷却愈演愈烈。为此,在19世纪30年代推行迁移政策,将东部的部落驱赶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把东部土地全部向白人开放。在此后的10余年时间里,东部的绝大部分印第安人(约6万人)都迁入了今俄克拉何马一带的印第安人领地。1842年陆军部的报告宣称,由于迁移的结果,“在密西西比河以东已没有什么土地未被出让而令我们想望得到的了”。 但迁移政策仅解决了东部的土地问题,不久,西进的浪潮迅速越过密西西比河,白人拓殖者又与西部印第安人及新迁到西部的部落发生土地之争。以明尼苏达为例,1850年建为领地,10年后白人人口即达172,023人,“这个地区实际上已为白种人所占领”。 如何解决土地问题呢?这时已没有遥远的地区可供印第安人迁徙了,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把各部落限制在狭小的地区里,将他们原有的活动地域最大限度地开放给白人。于是,保留地制度就应运而生。其次,实行保留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出发点,在于隔离和同化印第安人,以消除种族。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和激烈的生存竞争,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间无法混居而和平相处,频繁而血腥的种族,受害的首先是印第安人,广大的白人也不可避免地蒙受损失。那些处于白人社区包围之中的部落,经常与白人产生零星的摩擦,血亲复仇事件时有发生;而西部的游猎部落则不断袭击白人边疆定居点和移民队伍,使边疆居民惶惶不安。美国多次对印第安人用兵,但武力征讨不仅代价高昂,而且效果也不理想。这种现实使不少人相信,两个种族不可能共存于同一地区。1831年有个白人传教士断言,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统一,如同人与其他动物统一一样,乃是绝对不可能的。 白人社会普遍认为,印第安人的生活对教精神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印第安人也很蔑视白人文化,用苏族首领坐牛的话说,白人充满占有欲,劫贫济富,用建筑和废物来玷污大地母亲;他称白人为一股春天的洪流,一旦决堤而出,便把所有挡道的东西冲毁;他的结论是,“我们不能比肩而居”。解决种族的主动权,是控制在白人社会手中的。就当时的种族关系格局而言,消除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是灭绝印第安人,一是对他们实行隔离和同化。现实的选择则是后者。系统提出保留地计划的卢克·李认为,任何有关印第安人政策的计划,必须有利于将印第安人最终改造成美国社会的公民;对西部的野蛮部落来说,只有迫使其定居下来,不从事农业就会挨饿,这样才能让他们走“白人的路”。 格兰特的内政部长雅各布·考克斯也提出,保留地政策的目的不外有二:一是使西部拓殖者免于印第安人的威胁,二是开化土著居民。 可见,在保留地制度的倡导者和推行者的心目中,把印第安人与白人社会隔离开来,用同化的办法来消除种族,乃是保留地制度所要完成的重要使命。其三,保留地制度的推行虽系美国所为,但也出于白人社会的压力和推动。要求把印第安人驱赶进保留地的社会势力,首先是边疆居民。白人拓殖者一方面要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另一方面又苦于土著部落的袭扰,因而总是呼吁加以保护。正如海伦·亨特·杰克逊所言,在每一个夺取或企图夺取印第安人土地的边疆人身后,总会有一个无耻的政客在支持他, 所以拓殖者的意志总能在的决策中得到反映。对西部开发向来是持鼓励态度的,消除印第安人对西进的“阻碍”,也是它乐于承担的“责任”。美国对印第安人固然不友好,但边疆居民对土著部落的仇恨与敌视也很强烈。他们视印第安人为“动物”,在对印第安人的态度上,他们“通常比印第安人本身表现得还要野蛮”。 1847年有位白人作者写道:“我们的西部拓荒者……都不对大部分部落来说,保留地的划分发生在1867—1887年间。这期间保留地制度经过了几次调整和改组。由于白人仍旧觊觎保留地的土地,因而美国在1875—1885年间采取了“集中”的措施。“集中”有两种一是把分布在几个保留地的同一部落的分支集中到一个保留地;二是把更多的部落集中到印第安人领地。这次“集中”使印第安人又失去了数千万英亩土地。1887年以后开始实行份地分配制,不少部落被拆散,保留地被撤销。1934年停止这种做法,保留地的数目有所回升。因此,打开今日的美国地图,仍旧可以见到许多大大小小的保留地星罗棋布于整个大陆,如同主流社会中的一个个孤立的岛屿,构成一种奇特的人文地理景观。印第安人对保留地制度的反应保留地制度的推行,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家园毁灭,土地丧失,迁移路上饱经磨难,生活环境发生巨变,人口锐减,独立和自由均付诸东流。这些不幸几乎是所有进入保留地的部落的共同经历。但各部落的反应并不相同。那些原来文化比较发达的部落,从保留地制度造成的苦难中崛起,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得到了复兴。另一些部落在经过之后,也开始走上生产自给的道路。但相当多的部落长期未能适应新的变动,趋于消沉和颓废。不论是何种情况,印第安人都没有失去复兴的希望,还在尽力保存自身的文化传统,梦想回到过去的黄金时代。在保留地内获得复兴与发展的,只有那些原来文化比较发达的部落,特别是从东南部迁入印第安人领地的“五大文明部落”,即切罗基族、乔克托族、奇卡索族、克里克族和塞米诺尔族。“五大文明部落”在迁入印第安人领地之前,一方面饱受白人文明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从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成分,创造出了印第安人中最繁荣的文化。这些部落采取主动的态度对待白人文化,部落领袖要求全体成员改变生活,在服装、生产方面接受白人的风俗习惯。他们建立了很多农场、种植园和企业,有的还拥有大批黑人奴隶。在政治上,他们制定了成文宪法,建立了以选举制为基础的新型。在文化上,他们鼓励白人传教和兴办教育,不少人的教育程度甚至超过了他们的白人邻居。特别是东切罗基人,不仅经济兴旺,社会繁荣,而且创设了立宪共和国,拥有自己的文字和报刊。访问过该部落的北方人感到印第安人“生活得舒适而富足”,口袋里的钱比白人还多。不幸的是,一贯指责印第安人野蛮落后的白人社会,不仅不欢迎他们的“文明开化”,反而视之为对白人文化的更大威胁。所以,“五大文明部落”也未能避免迁徙他乡的厄运。19世纪30年代,“五大文明部落”迁入印第安人领地。当时的印第安人领地虽未明确其保留地性质,但实际上已十分接近后来的保留地;所不同的只是,“五大部落”在一个时期内仍享有较大的自治权。虽然迁移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痛苦,但他们定居下来后很快就走上了复兴之路。他们重建立府,选举各级官员;开办学校,发展教育;印刷报纸,出版书籍;兴办农业、牧业和贸易,生产的棉花出口国外,谷物和牲畜销往密苏里、阿肯色和路易斯安那的边界市场。部落社会重新出现了兴旺景象。内战给5个部落造成了严重创伤,部落,生产停顿,土地荒芜,不少人流离失所。战后5个部落顺利地得到了重建:一些人投资于新兴的铁路、采矿和养牛业;有个名叫罗伯特·琼斯的乔克托人还发了大财,拥有28家商店,成为远近闻名的企业家。 部落还举办国际博览会,招徕白人前来投资和旅游。有些人还大批雇用白人劳工。英语成了通用的语言,人们的吃、穿、住也日益接近白人。尽管部落内部一直有人变革,但终究不能阻止印第安人领地成为西南部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不过,5个部落对保留地制度的成功适应,在保留地时期的各部落中并不具有普遍性。相当多的部落,或部落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不像5个部落那样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情况较好的是逐步走上了生产自给的道路。据1872年联邦印第安人事务专员的年度报告,在20多万保留地印第安人中,约有134,000人做到了生产自给。另一些对保留地制度进行过长期的部落,由于不能适应生存环境的巨变而经受了更加深重的苦难。这些部落原来生活在大平原和西南地区,多以游猎采集为经济生活的基本手段,而且骁勇善战,特别是接受白人传入的马匹和后,更是行踪不定,四处袭扰,使边疆居民为之胆寒。由于这种生活需要有极广阔的活动空间,因而保留地制度对他们始终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对保留地制度进行坚决。大平原北部的苏族和夏延族,曾对北线的西进和铁路修建构成了严重“威胁”,使前来的联邦屡屡受挫。1868年,在做出了较大让步的前提下,他们才同意迁入达科他和蒙大拿的保留地。但他们仍继续游猎生活,经常越出保留地边界。同时,白人也不断进入他们的保留地采矿掘金,并大量猎杀野牛,导致双方发生激烈的。直至1876年年底,苏族和夏延族才放弃对保留地制度的武力反抗。大平原南端的凯厄瓦族、科曼奇族和阿帕奇族也对保留地制度进行过顽强的抵抗。1867年10月联邦官员与大平原诸部落首领会谈,要求他们迁入保留地。凯厄瓦族首领萨坦塔回答说:“我们热爱这里的土地和野牛,我不会与它们分开……我不想定居。我喜欢在原野上漫游,在这里我感到自由和快乐;但当我们定居下来后,我们就会变得衰弱,就会死去。” 其他部落也表示了同样的态度,但最后他们都在条约上签字,同意迁邦指定的保留地。为防止这些部落的反抗,在大平原上建立了许多军事据点。阿帕奇人是最后进入保留地的大平原部落。1871年,联邦为阿帕奇族划出7个保留地,但他们拒不迁入。于是联邦动用进行驱赶。在1874—1880年间,约有2,000名士兵专门从事这项行动,直到1886年才将阿帕奇族人全部赶进保留地。进入保留地后,这些部落仍不甘屈服,继续进行。他们或越出保留地边界去狩猎,或袭击附近白人定居点,偷盗、掠取其财物,或进入加拿大和墨西哥境内。对于逃出保留地的印第安人,联邦严加追剿。1868年联邦在沃什塔攻击一群离开保留地狩猎的印第安人,近800人被杀死,50名妇孺被掠走。 1871年凯厄瓦族首领坐熊和白熊逃出保留地,袭击了得克萨斯的移民点,被捕后相继,死前慷慨放歌,甚为悲壮。也有少部分印第安人的取得了成功。内兹帕斯族对保留地进行长期抗拒后,于1885年获准返回故地。庞卡人首领立熊思念故土,率30名族人逃出保留地返回故地,遭到逮捕,联邦司法机关在审判他们时认定,“和平的印第安人”有权自由出入保留地。但更多的印第安人对保留地制度的,采取的则是消极、被动的。生活环境和角色地位的突变,使许多人感到无所适从而心境悲凉。一些人以酗酒来逃避现实。尽管联邦管理机关明令禁止向保留地印第安人出售酒类,但酒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到了印第安人手中。酗酒者多为当年的武士,他们放下武器,无仗可打,便借酒浇愁,有“醉印第安人”之称。与酗酒相伴的是犯罪率上升。所以,酗酒成为保留地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有的人则沉湎于游乐,或玩牌,或赌马,或举家出动走亲访友数月不归。对老年人来说,回忆过去乃是逃避现实苦难的最好方法。他们不厌其烦地向下一代讲述当年的野牛、鹿、狩猎和部落战争。由于印第安人多无文字,这种口碑流传便成了他们保存历史和文化的主要。那些在1860—1887年间迁入保留地的部落,大多不习惯定居生活。他们不肯从事农业、牧业,也不喜欢提供的食品,觉得什么都不如野牛肉好吃。但没有野牛可猎,也只得退而求其次,终日无所事事,呆坐度日,等着发放配给。 绝大部分人都在以各种默默忍受保留地的不幸生活,但也有人将自己的不满表露出来。肖肖尼族首领沃夏基1878年对怀俄明州州长表白:“先是失望,继而是深深的悲哀,接着是难言的痛楚,接下来有时苦不堪言而使我们想起枪、刀和战斧,点燃起我们心中的绝望之火——先生,这就是有关我们的经历、我们的悲惨生活的故事。”苏族一位预言家说,从前印第安人生活快乐,但白人来后他们的土地越来越小,最后被禁锢起来了。 阿帕奇保留地的一首歌谣唱道:“一切都已逝去”。但是,处境不幸的印第安人并没有彻底消沉和丧失希望。他们仍在顽强地维护本族的文化传统,在内心深处埋藏着复兴的梦想。在保留地推行同化政策,不准印第安人保持原来的风俗、仪式和宗教,因而他们只能秘密进行传统文化活动。太阳舞、青谷舞和派尤特崇拜在保留地十分盛行,梦幻者教、鬼魂舞教、印第安人震颤教也拥有众多的信徒。这些传统仪式和宗教,一方面显示了印第安人文化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表明印第安人相信,总有一天白人会被消灭,印第安人的黄金时代又会到来。所以,虽经禁止围剿,这些仪式和宗教仍未绝迹。一位苏族祭师临终前向至上神祈求道:“让我的生活下去吧!” 至上神没有让他失望。印第安人虽经保留地制度的毁灭性打击,仍以一个种族而生存下来,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奇迹,表明这个种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保留地制度的历史作用美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之一,就是它兴起于印第安人生息的大陆之上,以后者的苦难和不幸作为自己成长壮大的代价。在保留地制度形成和推广的年代,正是美国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这种制度虽然在道义上是残酷的和非正义的,但却适应了美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实行保留地制度的首要动机,就是满足白人社会对印第安人的土地要求,保障西部开发的顺利进行;而保留地制度做到了这一点,这便是它最突出的一个历史作用。19世纪50年代提出建立保留地制度的时候,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印第安人部落大部分都已西迁,仅杰克逊总统当政时期,白人通过迁徙就从印第安人手里获得了l亿英亩土地,而美国所付的代价并不很大。 在推行保留地制度以后,白人社会又从西部印第安人各部落那里夺得了大量土地。而且,由于把印第安人限制在保留地内,减轻了边疆,保证了移民线路的通畅,有利于西部开发的顺利进行。于是,在1865—1890年间,西进运动出现了最后一次。但是,这对印第安人来说,却使他们损失了大部分土地。以大平原上的科曼奇人为例,1865年前他们拥有3亿英亩狩猎地,两年后仅剩下了一块300万英亩的保留地。 科曼奇人当然不是大量丧失土地的唯一部落。在保留地制度全面推行后,印第安人所占有的全部土地仅有美国300多万平方英里领土中的2万平方英里,而且被分割成无数支离破碎的保留地,土地贫瘠荒芜;而那些肥沃的可耕土地都已经易主白人了。保留地制度并未最后完成对土著部落土地的剥夺,也不能绝对保障边疆安全。最初划出的保留地面积相对较大,后来又发现荒芜的地表下埋藏着丰富的矿藏,因而保留地很快又成了白人社会觊觎的对象。于是,开始对保留地进行调整和改组,以压缩其面积;或迫使保留地的部落再次迁徙,以让出白人所需要的土地。当这些仍不能使白人的土地获得满足时,便着手解散部落,撤销保留地,在印第安人中实施份地分配制。这又一次造成了印第安人土地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不满保留地制度的印第安人不时逃出保留地,仍对白人定居点形成威胁,于是又派正规军对他们进行征讨。在1890年还发生了翁迪德尼大,有近300名印第安人丧生。 这是最后一次征伐印第安人的大规模边疆战争。可见,军事行动构成了对保留地制度的必要补充。有些美国历史学家,如边疆学派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在研究西部开拓历程时,对印第安人的苦难只字不提;使用“自由地”的概念时也完全忽略了土著部落的土地权利。 若对保留地制度稍加探讨,便可发现这种研究取向是很可商榷的。就长远的历史影响而言,保留地制度所发挥的最大功能,乃是对印第安人的强制同化和改造。美国和白人社会对印第安人的政策与态度经常变动,但强制同化却是一项一以贯之的政策。白人社会相信,白人和印第安人不可能在同一大陆上共存,因为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太大,要解决“印第安人问题”,唯一的途径不是灭绝、就是同化他们。1792年就有人断言,印第安人“或被开化或遭灭绝的时代将会到来”。 由于灭绝一个种族在道义上牵涉的罪恶太深,所以美国宁愿执行同化政策。在印第安人各部落拥有独立和自的时期,同化政策的效果完全取决于部落的选择,一般来说进展不大。保留地制度剥夺了部落的独立与自,为强制推行同化政策打开了绿灯。于是,保留地成了同化印第安人的“美国化”计划的实验场。关于如何同化保留地的印第安人,白人社会提出过多种方案。1869年以后联邦执行的所谓“和平政策”,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先把印第安人迁入保留地,然后进行同化。 人类学家摩尔根1876年提出对保留地印第安人实行“货栈制”,为其产品提供市场以鼓励他们从事生产。 还有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案,计划用25—30年时间完成保留地印第安人的“美国化”:第一步是使其定居生产;第二步使其摆脱白人的不良影响;第三步向其传授劳动技能;第四步实行教化;第五步建立保障其私有财产权利的法律系统。 关于同化的要求,1884年的莫洪克湖会议指出,印第安人必须做到3点:(1)掌握英语以便和白人交流;(2)学会生产技能以便维持生存;(3)接受教式的教育以便承担家庭、国家和教会的义务。 只有达到这些要求,印第安人才能进入主流社会,成为美国公民。美国在保留地推行的“美国化”计划,包括教育、定居生产、宗教改造、风习变革等多项内容,在推行过程中印第安人的态度和意志遭到完全忽视,因而带有强制性和明显的种族色彩。教育在“美国化”计划中具有头等重要性,它不仅向印第安人传授英语知识和生产技能,而且担负着实现青年一代印第安人非部落化的使命。在保留地的管理处设有负责教育的机构,各个保留地都建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印第安人学校。到1900年,保留地外的职业学校达25所,保留地寄宿学校有81所,偏远地区保留地学校有147所。 不过,在保留地推行教育计划并不容易。印第安人成年人不仅自己抗拒教育,而且极不愿让孩子上学。于是,每逢开学之际,保留地警察四处出动,搜捕逃学的孩子,驱赶学生上学。对不予合作的父母,轻的扣发配给,重则投入监狱。孩子们一入学校,如同身陷囹圄,连假期也不得回家,甚至不准父母探视。阿帕奇保留地有一所学校,为了防止学生逃跑,甚至把宿舍的窗户全部钉死。 学校一般开设英文、算术、家政、手艺和生产技能等方面的课程。虽然入学的人数逐渐增加,但教育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因为教员素质太低(保留地的生活环境恶劣,很难找到合格的白人教师),学生对强制教育有抵触情绪。另外,所开设的课程对印第安人的现实生活很少帮助,而且学生毕业后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把保留地印第安人改造成自给自足的定居小农,一直是“美国化”计划的核心目标。实行保留地计划时,有一个设想,认为一旦改变印第安人的生活环境,他们将不得不以农、牧业生产取代过去的狩猎来维持生活。所以,在签订有关保留地的条约时,往往将由联邦提供农具、牲口、种子和设备等内容写入条款。在保留地,有白人专门负责向印第安人传授农、牧业生产技术和白人家庭生活。印第安人对定居生产的反应很不一样,有的部落,如“五大文明部落”在保留地兴办了很发达的农、牧业;但原来的游猎部落对生产持消极态度,他们有的信奉土地崇拜,认为开发土地等于蹂躏自己的母亲,有的则视农业为女人的工作,武士不屑于此事。就外部条件而言,不承认印第安人对保留地土地的所有权,加上土地硗薄,印第安人又因贫困而无力负担生产开销,故在保留地推广农、牧业生产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保留地制度在美国历史上所发挥的上述复杂的作用和功能,已经超出了简单的道德善恶的评判范围。保留地制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美国西部的开发起过推动作用;作为种族的工具,它给印第安人造成了灵与肉两方面的巨大不幸;作为种族之根的依托,它已为后来美国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6]参考资料

每年花费巨额从进口屎壳郎,澳大利亚为什么要这么做

2019年,一个由1500只屎壳郎组成的初始种群,可以在澳大利亚卖出2500元的高价,而且供不应求,十分抢手,那么一个推粪球的屎壳郎为何会受到如此青睐?难道澳大利亚本土没有屎壳郎吗?关于屎壳郎屎壳郎学名蜣螂,也叫圣甲虫,是金龟子科的物种,它们和独角仙、天牛是近亲,成年的屎壳郎全身黑色,稍带光泽,体长在3.5厘米左右,喜欢栖息在动物的粪便中。屎壳郎是地球上力气最大的昆虫,它们可以推动自身体重250倍的物体,相当于一个人推动5辆大型卡车,因此它们搬运粪便的能力非常强,可以说祖祖辈辈都靠这个为生。而且为了方便搬运,屎壳郎还会把粪便滚成球,然后用后腿蹬着粪球,倒立着将粪球运回巢穴,有意思的是,在夜晚屎壳郎会像人类一样,利用星星辨别方向,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昆虫中,只有它们能做到这点。而且粪球对屎壳郎来说,不仅是食物,还是筑巢的材料,尤其是处于繁殖期的屎壳郎,还会在每个粪球中产下一枚,以此繁衍后代。屎壳郎凭借清理粪便的能力,成了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还赢得了“草原清道夫”的美誉,而且有些品种还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所以它们的价格一直很高。那么,澳大利亚为何要花巨资进口屎壳郎?屎壳郎一直颇受澳大利亚的青睐,因为没有屎壳郎的话,当地的牧场都会被牛羊的粪便彻底包围。1.澳大利亚牛、羊的粪便泛滥成灾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异常发达,平均每人拥有5只羊和1.5头牛,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但如此庞大的牛羊数量,也让牧场的粪便越聚越多,泛滥成灾。因为牛羊并不是澳大利亚的原生动物,它们是跟随欧洲拓荒者来到这里的“移民”,因此缺乏能够一起进化的生物群,导致牛羊的粪便无法处理,而等待自然分解则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但澳大利亚的牧场,每年都会产生8000万吨左右的粪便,这种数量的粪便靠人工根本无法清理干净,导致澳大利亚每年都会“失去”上千平方公里的放牧土地,这极大的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还形成了很严重的生态问题。与之相比,跟澳大利亚气候相仿的南非,就没有这个烦恼了,虽然南非有1500万头牛,但南非的屎壳郎品种极其丰富,因此根本不会有粪便过量的问题,可见屎壳郎的重要性。2.澳大利亚本土的屎壳郎十分“挑食”目前世界上的屎壳郎共有7000多种,其中澳大利亚就有500多种,但是每种动物的粪便,都需要不同种类的屎壳郎来处理,简单说就是每种屎壳郎都有自己的“口味”,对粪便的要求并不是来者不拒。比如袋鼠、袋熊等有袋动物,它们的粪便都是纤维状的颗粒,而且干燥坚硬,导致跟它们一起成长进化的屎壳郎,只会处理这些颗粒状的粪便,遇到牛羊的粪便根本为力。因为澳大利亚的原生屎壳郎,在牛羊的登陆之前,根本没见过它们的粪便,因此对牛羊的粪便根本没兴趣,而且牛羊不仅体型大,排出的粪便也很大,还比较粘稠,屎壳郎处理起来十分麻烦。导致澳大利亚的原生屎壳郎,甚至都不愿意把牛羊的粪便滚成球,毕竟这是个有难度的“技术活”,因此澳大利亚才会从其它的国家引入屎壳郎。3.进口的屎壳郎清理效率极高为了解决泛滥成灾的牛羊粪便,澳大利亚在1963年发起了一项“引进屎壳郎计划”,打算引进其他国家的屎壳郎,来处理牧场的生态问题。最终经过多次的尝试,澳大利亚分别从、南非、法国等地引进了50多种屎壳郎,这些外地屎壳郎也不负众望,很快就展现出了惊人的进食效率。毕竟这些牧场对外地屎壳郎来说,就像天堂一般,所以它们一落地就爱上了这里,整天“吃喝玩乐”,导致工作速度极快、效率极高,很快就把堆积成山的粪便消灭了,而且这些屎壳郎的成长的速度也十分惊人,甚至还建立了野生族群,繁衍的十分顺利。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为解决牛粪问题,在我国也找到一种了屎壳郎,它们清理牛粪的能力极强,据说30小时就能将上百克的牛粪搬到巢穴中,速度极快。那么,屎壳郎的作用都有哪些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牲畜在野外排出的粪便,几天内就会消失地干干净净,而这就是屎壳郎的功劳,那么除此之外,屎壳郎还有哪些优点呢?1.可以控制苍蝇的数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屎壳郎是名副其实的“环保专家”,因为它们除了能解决粪便问题外,还可以控制苍蝇的数量,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都知道,粪便会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还会覆盖青草,遮住阳光,导致青草无法完成光合作用,以致大面积枯萎。不仅如此,牧场的粪便还会养活大量苍蝇,因为一头奶牛的小粪堆,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7天就可以孵化出3000只苍蝇,而且一头奶牛每天就会制造10个小粪堆。这种速度十分可怕,所幸屎壳郎的工作效率非常强,它们会在青草枯萎前分解粪便,也会在苍蝇孵化前,就将粪便埋于地下,导致苍蝇的直接死亡。可见屎壳郎在清理牧场粪便的同时,也维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要知道在50年代,牧场附近的居民,想在户外喝杯咖啡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可见当时环境之差。2.屎壳郎可以帮助植物种子传播屎壳郎除了可以保护生态外,还能够帮助种子传播,因为草原上有很多消化能力很差的动物,导致很多植物没完全消化就被排出体外,而这些未消化的植物很可能带有种子。而屎壳郎在搬运粪便时,也会把粪便中的种子搬运到较远的地方,帮助种子传播,这可以让牛羊更快地吃上新鲜的牧草,直接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在非洲还有一种叫做角嘴银的草本植物,它们特意进化出了一项技能,让自己的种子在外形和气味上,酷似羚羊的粪便,从而利用屎壳郎将种子埋于地下,达到传播种子的目的。可以说,屎壳郎虽然以粪便为生,但它们对人类来说很有益处,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一直默默无闻,但却不可或缺。3.屎壳郎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很多人以为牧场的粪便,有利于草场植物生存,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因为澳大利亚气候干旱,而且蒸发量大,因此粪便很难降解,这对牧草生长没有好处。而屎壳郎作为动物界的分解者,天生就是粪便的搬运者和消化者,所以它们能让粪便中的各种元素重新变为无机盐,以保证物质的循环所需。而且澳大利亚的土壤并不是很肥沃,因此需要上好的肥料来滋润,而牛羊粪便中正好含有大量的有机氮,这种有机氮一旦被埋到地下,就能有效增强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地质量,让植物可以更快的生长。除此之外,屎壳郎在打洞的时候,又直接地疏松了土壤,让土地更加松软,尤其是将粪便埋于巢穴后,又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帮助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澳大利亚草原上没有屎壳郎,畜牧业的发展必定萎缩。那么,屎壳郎是如何工作的?屎壳郎的工作主要有3种:推粪型、地道型、粪居型,每种都很独特,首先推粪型,是最为常见的工作,简单说就是在粪便下方挖个隧道,然后把粪便滚动成球,倒立着搬运粪球。其次是地道型,这种是在粪便的下方挖洞,然后把粪便推进洞穴,搬运效率更高,但会受环境的制约,最后则是粪居型,这种很简单,就是直接在粪便上产,然后什么都不做,不过这样虽然省事省力,但风险也非常大。屎壳郎的天敌1.蜜獾蜜獾号称非洲胆子最大的动物,它们连狮子都敢一战,而且它们的战斗力也不差,强力的爪子可以轻松捣毁蜂巢,坚厚的皮肤能防御大多数毒蛇的攻击。而且杂食性,经常捕捉各种小型昆虫,其中就包括屎壳郎,还被称为屎壳郎最大的天敌,因此它们擅长刨土,而且可以轻松击碎屎壳郎的外壳,是屎壳郎最大的敌人。2.刺猬刺猬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在亚洲和欧洲广泛分布,浑身长满短而密的刺,喜欢在夜间活动,主要以小型昆虫为食,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当然它们也非常喜欢捕食屎壳郎。总之:澳大利亚每年花费巨额从国外进口屎壳郎,为的就是清理牧场中的牛羊粪便,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毕竟他们原生的屎壳郎,只能清理有袋动物的粪便,因此他们只能从外面引进屎壳郎。那么,你对屎壳郎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