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话中,鲤鱼化龙和蛇化龙有什么区别
当然不同了,区别大着呢!
咱们常听过这样一句话:蛇大成蟒、蟒大成蚺、蚺大成蛟、蛟大成龙(成龙的儿子),这是蛇化龙的一个基本流程。而鱼化龙,则是直接成龙,但是没有更高的上升空间了。
鱼龙——— 鱼化龙,泛指“鱼龙”。
(先秦)“鱼龙”最早起源于《山海经》:“陵居以北有鱼龙,状如鲤”。(战国)《尔雅》一书认为,《山海经》中所说的“鱼龙”,是一种叫做“大鲵”的动物,即娃娃鱼。
随着时代的推移,商朝首先将“鱼龙”神化。
(殷商)商朝晚期,“鱼龙”以皇家瑞兽的身份,出现在玉雕之中。 到了周朝,鱼龙则被归为“水族”一类。注意,水族与龙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周朝)《周礼》中记载,鱼龙属“鳞物”。“鳞物”泛指“水族”。
(两晋)两晋时期著名的风水学家、文学家郭璞认为,“鱼龙”在古代神话中属于“水族”中的“人鱼”一族。
(宋朝)宋朝首先将“鱼龙”神化。宋朝古书《埤雅》:“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在宋朝文化中,鲤鱼越过龙门之后,便会化为真龙,而不是鱼龙。
然而“龙”分为真龙、角龙、黄龙、应龙四个阶段,鲤鱼所幻化的龙,应该是最低阶段的“真龙”。 因为《西游记》中曾经提到过,西海龙王的三太子小白龙敖烈,撒的一泡龙尿,被鲤鱼饮用过后,鲤鱼也会化为“真龙”,所以鲤鱼所幻化的龙,在龙族中地位非常的低。
从历史角度来讲,鲤鱼跃龙门化龙的体系是在宋朝才真正系统化。
蛇龙—— 在,“蛇文化”要早于“龙文化”。
古代神话中,、伏羲、黄帝、女娲等上古大神都被描绘成人面蛇身的形象。
如果秉承着尊重古代传说的角度来看待“蛇文化”,那么“炎黄二帝”其实是蛇的后裔,因为创造人类的女娲娘娘,发明太极八卦的人皇伏羲,无不是人面蛇身的形象。但若把“传统神话”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最早的“龙形象”实际上是由“蛇”演变而来的。
根据古代传说记载,在上古时期的各大部落之间,都有象征着各自文化的“图腾”,黄帝统一华夏之后,将所有的图腾融为一体,创造出了“龙”,而黄帝部族的图腾便是“蛇”,可以说“蛇”是“龙”的雏形。
炎黄二帝之后,民间便有了“天上龙,地上蛇”的传统说法,而古人们也普遍认为,蛇可以通过修炼,变化为真龙。不知从何时开始,古代神话中出现了一套“蛇变龙”的完整过程:
蛇——蟒——蚺——蛟——真龙——角龙——黄龙——应龙。
《述异记》有记载:“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再五百年化角龙,千年化应龙。”
因此,蛇通过修炼,能够变为最高等级的“应龙”,而鲤鱼只能变化为“真龙”,两者在“质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归根结底,在最早的时候,鲤鱼并没有化龙的能力,直到隋唐时期出现科考制度之后,才出现了“鲤鱼跃龙门”这句比喻高中状元的学子们一步登天的话。
鲤鱼化龙只需要一个相对简单的过程,而蛇化龙,则要不断的修炼,不断的进化。 两者最大的差别是,变成龙是鲤鱼的终点,而蛇变成龙之后,还可以追求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