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游戏网:纯净绿色软件游戏下载网站

电脑软件| 软件合集| 最近更新|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手游攻略 > 全面战争三国啬夫署(想知道秦朝主要官僚机构及其职能)

全面战争三国啬夫署(想知道秦朝主要官僚机构及其职能)

2023-07-19 12:30:35

想知道秦朝主要官僚机构及其职能

秦自商鞅变法后,逐渐形成二十等爵制度,它们是:
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秦汉的九卿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秦王朝成为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封建的政治制度也向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期,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的统治,在职官制度上确立了中央朝廷的九卿制和继续实行地方的郡县制体制.九卿制在秦朝只是初具规模,由于秦王朝的短命,这一制度在西汉时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一、中央的九卿等官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汉时的,主持国政,号称万石之官,是朝廷的中枢职官.实际上它们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1.
丞相 丞相是朝廷最高的行政长官,“掌丞天子,助理万机”.(6)秦及西汉前期都有左、右丞相(秦汉皆以右为上).秦二世时又增设中丞相,以赵高充任.因赵高是宦官,所以“中”是指内廷.对于特别受到尊宠的丞相,可授予“相国”的尊称.秦始皇时的吕不韦、汉高祖时的萧何都曾为相国.汉代丞相之下有丞相史若干,从事秘书工作,长史为其长.武帝时,丞相府又设司直,掌察举违法之官.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常常破格提拔一些出身微*的人才,任用他们为中大夫、诸郎等,平时在皇帝周围出谋划策,形成所谓“内朝官”.汉武帝利用他们与丞相为首的朝廷行政官员们即所谓“外朝官”相抗衡;同时又常常通过少府所属的尚书署草拟诏令,转达奏章,以便于亲自裁决政事,以致丞相之权日渐削弱.武帝死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头衔主持朝政,其权势反在丞相之上.西汉末年,丞相更名大司徒,其权力、位次都在大司马之下,并且与大司马、大司空合称.
刘邦在夺取天下的战争中也常以相国、左右丞相的虚衔授给一些武将,因此史书中也常在虚衔前加“假”字.
东汉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合称三司.和帝时,邓骘以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于是三司之外又有“仪同”之号,意思是虽无的名号,但在待遇上与一样.东汉皇帝多为幼年嗣位,于是常以太傅录尚书事作为辅弼,主持朝政.这样,太傅更在之上,称为上公,或与合称四府.东汉皇帝为集权于己,也常通过尚书台发号施令,于是的权位进一步削弱,只能处理一些例行公事.东汉末年撤去,设置丞相、御史大夫.
太尉 《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太尉是秦官,但在其它文献中尚未能得到证实.秦有国尉,为领兵作战的武将,但地位并不很高.汉代的太尉或许是由国尉演变而来的.
西汉前期,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刘邦死后,太尉一官时设时缺.武帝初年撤去此官.后来设置大司马,并冠于“某将军”之前,成为全国最高级的军事统帅.武帝死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头衔主持朝政,其职掌远不限于武事,权位逐渐越居丞相之上了.东汉初又取消大司马,恢复了太尉的名号.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作为丞相之副,其职掌有二:一为掌管天下文书图籍、呈递公卿奏章,颁布皇帝诏令等,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长;二是掌管朝廷内外监察,为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据《汉书·高帝纪》记载,西汉皇帝的诏令由御史大夫向相国(丞相)颁布,相国(丞相)再向诸侯王颁布;同时由御史中丞向各郡守颁布.汉代丞相一职出缺时,则按例常以御史大夫递补.刘邦也曾以御史大夫虚衔授予统兵将领.汉武帝为了加强君主,亲自裁决政事,逐渐将御史大夫所担负的机要秘书工作交给尚书署办理,于是御史大夫的职权日见缩小.西汉后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则称司空.
秦汉时,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统领侍御史若干人,具体负责对朝廷百官的监察以及掌管国家收藏在兰台的图书档案;同时统管地方的监察长官刺史.
秦朝时,在地方各郡派有监御史,督察地方官员.
西汉初,曾废除御史监郡的制度.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作为监察区.每州下辖若干郡,长官为刺史.州刺史根据朝廷规定的六条标准督察地方官吏.武帝晚年,又设置司隶校尉,负责察举京城三辅、“三河”(河内、河东、河南)及弘农等郡官民违法行*之事,成为监察系统的重要官员.西汉御史监察系统的官署叫御史府或御史大夫寺,东汉改称御史台或兰台寺,所以古人也把监察官员称作“台官”.
2.九卿
九卿是指中央朝廷的九个重要官员和官署,它们是:
奉常 汉代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占卜祭祀等事,史官、博士等为其下属.
郎中令 为皇帝的侍从武官长,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等.郎是皇帝的侍从扈卫人员,有中郎、侍郎、郎中之分.太中大夫等及议郎为非武装人员,掌议论.
汉武帝时,郎中令改称光禄勋,职掌不变.又设期门郎、羽林郎,为皇帝微行出猎时的武装侍从.
卫尉 掌管各宫门的守卫,属官有仆射、公车司马令等.汉代,卫尉统领的称南军.
太仆 掌管皇帝的舆马,及军事用马的牧养.
廷尉 掌管刑罚讼狱,是全国的最高司法官.朝廷遇有大狱,皆由廷尉审理.
典客 掌管接待少数民族、藩属国来朝事宜.汉武帝时,改称大鸿胪,掌管诸侯王、列侯及内附部族朝觐郊迎之事.
宗正 主管皇族宗室(包括公主)事务.属官有都司空,掌管对宗室犯罪之人的处置.
治粟内史 掌管国家谷帛租赋.汉武帝时改称大司农.汉初,治粟内史仅掌农业及仓廪,另有“大内”一官与之并行,掌管国家财政.改大司农后,大内为其属官,称都内,主管财货,掌国家的金库.
少府 掌管全国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给皇帝私用,凡皇帝的衣食起居、医药供奉、器物制作等皆在其属下,因此是宫廷事务的总管.武帝以后,其职权日益缩小,但是其下属尚书署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则权势不断提高,后来终于脱离少府,独立成尚书台,分曹治事(指分科办事).
实际上,中央朝廷除了九卿,还有一些重要的高级官员,例如:
中尉 掌管京师地区的戍卫治安.汉武帝时改称执金吾,平时巡逻街市,皇帝出巡则为前导.
将作少府 主管宫室、宗庙、陵园的土木建筑工程.汉景帝时改称将作大匠.
典属国 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的事务.汉成帝时,典属国并入大鸿胪.
水衡都尉 汉武帝时设置,掌管上林苑及诸池航政.
3.加官
秦时有侍中、散骑、中常侍、给事中等官,多由宦官充任,以侍奉皇帝.汉朝沿袭秦制,有侍中、散骑常侍、给事中、诸吏等官号,朝廷官员如具有这些官号,便可随时出入禁中,以备顾问应对.这些官号被称为加官.其中给事中可审核尚书奏事,诸吏可纠察内廷诸官,散骑随从皇帝乘舆之后,可随时提出建议.
二、秦汉的地方官制
秦汉地方实行郡、县制.至东汉末年,形成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
1.京师
秦朝的京师行政由内史掌管.内史位秩与列卿等同,也参议朝政.西汉武帝以后,京师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部分,分别由三官治理,称为三辅.三辅长官位同列卿,可参议朝政.
东汉迁都洛阳,京师行政改由河南尹治理.
2.州
东汉末年,作为监察区划的州的长官刺史,逐渐具有了行政、军事大权,于是州便成为郡上一级的行政区划了,刺史也就成为集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大员了.
3.郡、王国
郡是低于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其长官秦时称守或郡守,汉景帝以后改称太守.下有郡丞,为其佐助.又有郡尉,掌管一郡的军事甲卒,汉景帝以后改称都尉.
汉代与郡同级的还有诸侯王国.刘邦称帝后,翦除异姓诸王,除长沙国外,只封刘氏子弟为王,所封之地称国.汉初的诸王国割据一方,有自己的,所置官署与中央朝廷一样.当时朝廷只向王国委派太傅(辅导诸王)和丞相(统率王国百官),御史大夫以下官员,都由诸王自己任命.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诸王国的势力对中央朝廷威胁越来越大,并最终酿成公元前154年的吴楚七国的叛乱.为了限制和打击地方王国的势力,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削藩”建议,命令诸侯王不得过问王国的行政事务,撤消诸王对官吏的任免权,并且改丞相为相,掌管王国民政,直接向朝廷负责.此外,还裁撤了一批官吏.汉武帝进一步实行“推恩令”:“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7)从此“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8)了.东汉王国制度同西汉.
4.县、侯国
秦汉时,郡下辖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县,长官为县令;万户以下的设县长,均由朝廷任命.县的令、长之下设有县丞,为其佐助之官;又设县尉,掌管一县的甲兵军事.据出土的湖北云梦秦简看,秦朝每县不只一个尉,多者可有四尉.史书中有时称县的丞、尉为县长吏;对县的低级官吏如斗食、佐史等称为县少吏.县官署中也是分曹治事,例如被称为主吏的功曹,便是主管县少吏的选用和考绩.此外还有主管文书的令史,主管监狱的狱掾等官吏.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之下还有乡、亭、里,“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汉代统治者强调对的思想控制,因此十分重视三老制度,东汉时甚至在郡和王国都设置三老.亭的设置同邮驿制度有关.
列侯的食邑称侯国.汉代以县令、长为侯国的相,主管侯国行政,他们不向列侯称臣,只供给地租.
三、官秩和爵位
1.官秩
秦汉时期,官的等级称秩,以“石”数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唐代颜师古在《汉书·百官公卿表》注中对此虽做了一些介绍,但实际上在不同时期是有变化的.根据史籍记载,两汉时期的官秩大体有如下一些级别: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东汉无)、八百石、比八百石(西汉成帝时将这两级废去)、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东汉增)、百石、斗食、佐史.
据聂崇岐《汉代官俸质疑》推断,西汉官秩约有二十级,东汉约有十六级.西汉的俸禄,有时是钱谷均发,但后期似乎全部折钱;东汉则大致是钱谷兼发.
2.爵位
秦自商鞅变法后,逐渐形成二十等爵制度,它们是:
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爵本来是统治阶级内部体现不同政治地位的等级称号,由于秦在与山东六国争雄的战争中,大力推行军功爵制,就把爵的使用扩大到平民范围中来,这就使爵的社会作用大为增强,因此秦人的官职和爵位往往混同使用.
秦朝不封王,汉初则封有一批同姓王和异姓王,后来刘邦定下只封同姓子弟为王的誓约,所以汉朝的最高爵位实际是王.此外,汉朝还袭用秦二十等爵制,只是因避讳汉武帝之名,把彻侯改为通侯.秦汉时又把第八级爵以下称为民爵,以上为官爵,普通吏民获爵不得超出第八级公乘爵.在秦汉确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以后,军功爵制难以推行,于是爵位的使用又逐渐恢复到统治阶级内部了.
汉武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为了奖励军功和缓解财政拮据,曾另设十一等级的武功爵,允许富人用钱买爵,但不久就停止了.
东汉后期增设了县侯、乡侯、亭侯等爵.这些侯虽然以某县、某乡、某亭的地名相称,但实际上只是虚名,并不在该地食邑.
3.服饰
汉代区分官员等级的服饰主要是冠和绶.
汉代文官戴进贤冠,冠上有突起的梁,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皆一梁,宗室刘氏亦两梁冠.”这是以冠上梁数区分官职高低.
在秦汉,绶是区分官职高低的最明显的标志.先秦时,绶是贵族、官员佩带玉饰时系玉的彩色丝带,又称为组.秦汉官员用绶系官印,佩带在身上.后来为了表现位秩高低和权力大小,官员们可以不带官印,但必须佩带印绶,使人一目了然.《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了自天子至百石之官所佩绶的颜色和长度.秦汉的、九卿等高级官员,分别用金印紫绶和银印青绶,所以人们常以“金紫”或“银青”作为高级官员的代称;并且以“解绶”、“解组”表示辞官.
秦汉时职官的服装都是黑色.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色尚黑,于是官服也用黑色.汉承秦制,官服也用黑色.
同战国时代的各国官制相比,秦汉的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加强自己的统治,中央集权的确立也有助于全国统一局面的形成,但是秦汉的职官制度也有其局限性,例如作为朝廷高级官员的九卿中,既有负责军国大政的职官,也有只管内廷事务的职官,二者混杂在一起,对于有效地处理国家大政是不利的;此外虽然各级官府的主要长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但其僚属却可由这些长官自行辟除,这就容易在官员中结成党派,从事活动.选官方面的任子制度也会助长封建特权的滋长和官吏素质的下降.这一切表明,的封建职官制度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可分为三个方面:
①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将领;
②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③领兵作战的将帅.
太尉(汉武帝时称大司马)掌全事行政.
大都督
都护
卫将军
镇军大将军
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左将军
右将军
前将军
中郎将
军师将军
先锋将军
偏将军
奋威校尉
折冲校尉
祭酒
旗门
骁骑
小校
参考资料:&id=1124

庄子的时代漆园吏是多大的官职

庄子名字叫庄周,战国蒙人。据《史记》记载:“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那么,这个“漆园吏”到底是个什么官职呢?

要弄清楚“漆园吏”是什么官职,先要了解这个“蒙”到底在哪里。《史记》一书对“蒙”的注解是: 蒙,邑名。战国时属宋,在今河南商丘东北。经查阅谭其骧先生的《历史地图集》发现,在宋国首都睢阳东北确实有一个叫“蒙”的地方。根据图例的标示,再对比同时期楚国的行政区划,可以判定“蒙”应该是宋国治下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

接下来再说这个“漆园”。《史记》中的注解是:漆园,地名,古属蒙县。这就说明漆园是比蒙县低一级的行政区,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级别。

在的战国中期,几乎所有诸侯国已经实行了郡县制。县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其下管辖数量不等的乡和亭。乡官有啬夫、有秩、三老、游徼;亭官有亭长。这些职务统称为“吏”。魏国西门豹担任邺县令的时候,处理“河伯娶妇”一案,就有“乡三老”的记载。查阅《后汉书 职官志》得知:“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三老掌教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庄子的“蒙漆园吏”大致相当于现今的乡长一职,行政级别属于科级,年薪大约有18000斤大米或小麦。如果以现阶段大米市价计算,月薪大约3500元。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道友批评指正。[呲牙][呲牙][呲牙])


古代的官职大小金字塔形排名.有用的,最好是这样回答.比如:皇帝臣相 大臣 (因为皇帝管两个)将军 参将(臣相管) 尚书 侍郎(大臣管)如果有人能画出图来,那就最好不过了.有点难度.

只能提供这个给你 供参考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军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内阁 厂卫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古代秘书官制简介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 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乐为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等级与管理权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汉宣帝时期有个官员叫张敞,天天给老婆画眉毛,因为这个行为被劾,这是怎么回事

古代四大艳情故事,相如窃玉、韩寿偷香、张敞画眉、沈约腰痩。

这个故事出自《汉书张敞传》,张敞因为惩奸除恶、打击不法权贵,而遭到,皇帝就问他,于是他说了非常经典的一句话,:“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

“我听说,在闺房之内,夫妻间亲昵的事,有比画眉过分得多的事。”

张敞被,不被皇帝重用,跟画眉没什么关系,

他的身份是京兆尹,是京畿重地最大的官,相当于大清的直隶总督,明白没?

京兆地区都是权贵,要么比他大的官,要么是皇亲贵胄,看大门的都是三品官,很容易,而他又“铁面无私”,赏罚分明,

《汉书·张敞传》:“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见恶辄取,时时越法纵舍,有足大者。

打击权贵,皇帝喜欢,但也非常反感,喜欢是因为这些权贵太过嚣张跋扈,做不法之事,不受法律限制,皇帝也看不惯,

但是,皇帝确实很反感你打击权贵的,因为这些人是皇帝的基本盘,是他的权力基础,这些人拥护皇帝,皇帝才拥有权力,你打击他们,不是拆皇帝的台?皇帝怎么办?向着谁?是向着法律还是向着贵族?

为了维护贵族利益,张敞自然不可能得到重用了。

各省的建省时间是哪一年

总共有23个省,每个省的成立时间都不一样,有的是元朝时期就建省了,有的在明朝时期,有的是清朝时期,还有的是建国后成立的。

元朝行省

1黑龙江

黑龙江简称“黑”,的最东北端,因黑龙江得名,黑龙江建省比较晚,原来这片区域是黑龙江将军管辖的,1907年清朝对东北进行改革,正式建省。

2吉林

吉林简称吉,吉林名字来源于“吉林乌拉”满语就是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建城,

1676年设置吉林将军,1907年建省。

3辽宁省

辽宁简称辽,辽宁这块区域纳入中原王朝管辖比较早,明朝时期设置了辽东都司,属于山东管辖。清朝时期改为奉天省,1929年东北改旗易帜后改为辽宁省,意思是辽河流域永远安宁

明朝地图

4河北省

河北简称“冀”因为古代九州有个冀州在这,河北清朝时期是直隶省,河北省建立的很晚,1928年设立。

5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山西和山东是相对应的,以太行山为界,因为处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明朝建立山西承宣布政使,清朝时期正式建省。其实明朝的承宣布政使也是省。

6青海省

青海省简称青,因为青海湖而得名,青海建省比较晚1928年成立的。

清朝地图

7山东省

山东这个两个字出现的很早,战国时期就有了,只是那个时期范围太大,金朝时期设置了山东西路和山东东路,明朝时期建立山东省,即山东承宣布政使,范围很大辽宁地区也属于山东管辖。清朝设置山东省。

8河南省

河南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唐朝设置河南道,宋朝设置河南路,元朝设置河南江北行省,明朝设省。

9江苏省和安徽

江苏和安徽原来是一家,叫江南省。因为这个地方实在太大,太富,清朝觉得不放心,就把他们一分为二了,1667年分别设置江苏省和安徽省。

江苏名字来源于江宁(南京)和苏州,安徽明朝来源于安庆和徽州(徽州已经撤销了)

现代

11浙江省

浙江古代是吴越之地,唐朝时期曾经设置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元朝时期设置浙江行省,明清沿用。元朝刚设置行省时,浙江和福建是一起的,元朝末年才分开。

12福建省

福建古代称为闽越,唐朝时期设置福建节度使,福建名称来源于福州和建州,元朝时期设置福建行省,明清时期沿用福建省名。

13江西省

唐朝时期设置江南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元朝时期设置江西行省,明清时期沿用,江西省于此得名

明朝湖广

14湖南省和湖北省

湖南和湖北曾经是一家,叫做湖广省,1644年,康熙年间实行湖广分治,以洞庭湖为界,以南的叫做湖南省,以北的叫做湖北省。

16四川省

四川,得名是什么宋朝时期设置了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元朝时期设置四川行省。

17贵州

贵州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元,明朝永乐年间设省。

云南行省

18云南

云南这个词出生的很早,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汉武帝时期设置了云南县,元朝时期在这里设置了云南行省。

19广东省和广西

广东和广西在古代叫做百越,宋朝时期设置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和广西作为地名最早出现的时期,明朝时期广东和广西正式分开,成为明朝十三省之一

20

在三国时期叫做夷洲,隋朝到元朝叫做流求,明朝时期有人称为。清朝时期设置府,属于福建管辖,1885年,清朝正式建省。首任巡抚刘铭传。

21海南省

海南省得名为海南岛,是大陆建省最晚的一个省,1988年建省。如果算上海域面积,他是第一大省。

明朝陕甘地区

22甘肃和陕西

甘肃和陕西之所以放在最后,主要是因为历史上他们多数时间是一个区域,而且这个区域有点乱。

明清时期陕西和甘肃是在一起的,清朝时期陕西和甘肃分开建省。

但是当时的甘肃 范围很大,青海和宁夏都属于甘肃管辖,1929年才分出来。新疆也有一部分区域属于甘肃管辖。

标签: